最近,滨兰实验学校602班的秦若蓥接连收到了三位国内研究古生物化石的教授的回信。
事情要从刚过去的国庆长假说起。长假期间,秦若蓥在老家桐庐的河滩上捡到了一块石头,这块石头不到半个手掌大,呈长条形,而这块石头的奇妙之处在于,石头的一面上有一个标准的“8”字形图案。
这到底是块什么石头?全家人都很好奇。
秦若蓥的爸爸分析后认为,这可能是一块千百万年前某种生物的蛋卵的化石,因为“8”字形的图案是白色的一圈,而且是嵌入在石头当中的,这肯定不是人为的。
最后,一家人讨论后做出一个决定,上网联系专家询问。
通过知网的论文搜索,他们找到了三位教授的联系邮箱。
第一位是论文《湖北武汉地区志留系下红层的古鱼类化石及其生物古地理意义》的通讯作者盖志琨研究员。盖老师的工作单位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以及中国科学院大学,同时也是中国科学院脊椎动物演化与人类起源重点实验室的研究员。
第二位是论文《江苏徐州寒武系第二统猴家山组顶部小壳化石初探》的通讯作者张志飞教授。张老师的工作单位是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同时也是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陕西省早期生命与环境重点实验室的老师。
第三位是西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的黄程副教授。
三天之内,三位老师都给秦若蓥回了信。
三位教授首先都给出了一致的答案,那就是秦若蓥的这块石头不是化石。三位教授还都给出了一致的判断,就是这块石头的图案的正式学名是方解石脉体。
三位专家还给秦若蓥做了很详细的解释。西南石油大学的黄教授在给出了石头的正式学名后,还从石头脉体的形成时间、腹足类(螺)化石的晶体结构特征、腔室等方面做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