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余夕雯
了解一座城市,从参观它的博物馆开始。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杭州在很多人心目中,也早已是一座“博物馆之城”。博物馆既是传承城市文化精华的载体,也是体现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
一家家博物馆闪耀的星星点点文化之光,汇成一条承载杭州历史文明与现代文明之河,向时间的远方不断流淌。
杭州第一家博物馆 缘起于西湖博览会
1929年,在西湖边举行了规模浩大、影响深远的第一届西湖博览会。西湖博览会闭幕后,为了保存博览会期间广泛征集来的物品,以供民众永久参观及研究,1929年12月4日,浙江省政府颁布聘任陈屺怀为西湖博物馆馆长、筹建“浙江省西湖博物馆”训令。这是浙江省博物馆成立的缘起,浙江省西湖博物馆也成为了杭州的第一座博物馆。
后来抗战爆发,博物馆几经南迁、停办、复馆等一系列事件。直到1949年以后,中国博物馆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文物古迹、 支持博物馆事业发展的举措。1949年11月,浙江省人民政府通过《关于保护历代文物的决定》,次年成立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聘请文化界的知名人士担任委员,迅速开展对历代文物的抢救、调查、保护和征集工作。
博物馆的职能也更加明晰,1953年8月,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馆更名为浙江博物馆,1976年更名为浙江省博物馆。
从西湖边孤山社址时期的蹒跚起步,到2009年在西湖文化广场增设武林馆区进入运河时代的高速发展,再到2023年8月29日之江新馆全新开放,正式开启之江时代。奋进未来,这是浙江省博物馆的发展史,也是杭州的博物馆发展的一个缩影。
杭州目前拥有224家博物馆
高质量打造老百姓家门口的博物馆
目前,杭州拥有博物馆224家,其中,经登记备案的国有博物馆54家、非国有博物馆33家,乡村(社区)博物馆140家。按常住人口计算,平均每5.59万杭州人就拥有一家博物馆。
从1949年时的个位数,到现在超过两百家,杭城的博物馆数量还在有计划地不断增加。2021年,杭州市园林文物局提出《杭州市博物馆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行动计划(2021—2025年)》,制订了“一十百千万”计划:五年内,打造一个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新建十个国有博物馆,孵化培育百个乡村(社区)博物馆,策划千场临时展览和全媒体传播活动,全市博物馆每年服务观众千万人次以上。
截至2024年9月底,杭州市共有140个乡村(社区)博物馆通过认定,其中今年新增认定20家,被列为市级民生实事。这些乡村(社区)博物馆有效补充了全市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缺环,拓展了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边界,有利于催化文旅融合,促进乡村振兴,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丰富文化滋养,为群众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博物馆的力量已经从传统的“馆舍天地”,走向更加丰富的“大千世界”。
馆藏文物见证历史
为城市厚重文明代言
杭州博物馆的战国水晶杯、浙江省博物馆的《富春山居图·剩山图》、良渚博物院的刻符玉璧、中国丝绸博物馆的黄地大洋花妆花缎……每座博物馆都有自己的“镇馆之宝”,这些珍贵文物所承载的,正是杭州历史文明的深厚底蕴。
1936年,余杭良渚人施昕更在家乡一个干涸池塘的塘底,发现了两片“黑色有光的陶片”,从此掀开了良渚遗址的一角。此后历经数十年考古发掘,良渚遗址出土了大量灰黑陶、玉琮、玉璧、玉钺等玉器。良渚文化被证实是中国新石器晚期的一种考古学文化。2008年9月,良渚文化博物馆新馆落成并更名为良渚博物院,向社会开放,并以落落大方的姿态开始走向世界。
北有良渚,南有跨湖桥。位于湘湖之滨的跨湖桥文化将杭州的文明史推至8000年前。2002年,在跨湖桥遗址的第三次考古发掘中,一条约8000年前的独木舟的出土惊艳世界考古界——这是迄今世界上发现年代最久远的独木舟,它的重现再次有力地证实了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2009年跨湖桥遗址博物馆正式建成开馆。
一件件博物馆馆藏文物作为历史的见证传世,它们也无声地为城市历史文明代言。
“博物馆热”持续升温
今年已接待观众超千万
过去,在很多人印象中,博物馆一向是“深藏功与名”的。最近几年,这种印象明显已经被颠覆了。“博物馆热”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并持续升温,“到博物馆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博物馆的发展活力不断释放,让博物馆与普通人的关系更亲密。
携程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国内游客博物馆门票的预订量同比去年增长104%,几乎每十个预订景区门票的人里就有一人是订博物馆门票的。
在杭州,各大博物馆同样人气爆棚。观众热情高涨排队看展已经不是新鲜事,据杭州市园林文物局数据统计,2017年-2019年,杭州的博物馆全年总参观人次均在150万左右;2020年-2022年,全年总参观人次均在500万-600万之间;而今年1月-8月,全市博物馆接待观众就已经达到1096.2万人次,接近2023年全年参观量,举办临时展览221个,超过2023年全年总量(188个),举办社教活动5610场次,活动服务公众153.7万人次。
许多博物馆都设计了大量互动类、研学类的体验式展览,开展各种线上线下互动活动,利用各类数字化技术,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真正“活起来”。
为了最大程度提升市民游客参观博物馆的体验感、获得感,每天都有博物馆逛,2023年7月31日,杭州市园林文物局正式出台了全市52家市属国有博物馆开放时间的调整方案。新调整后的方案,将52家杭州市属国有博物馆的开放时间分为三类实施,第一类每天开放;第二类周一开放,周二闭馆;第三类继续周一闭馆,维持现状。
杭州的这项文化惠民重要举措,在全国各个城市中走在前列,在随后的一年时间里,北京、福建、江苏等地也纷纷开始实行错时开放举措。
顶流文创频出圈
让文物真正活起来
各大博物馆在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基础上,注重文物价值挖掘阐释,讲好中国故事,让文物活起来。
除了参观浏览量大幅提升,博物馆“顶流文创”近来也是频频出圈,历史文化底蕴、独具一格的设计,让博物馆文创也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新赛道。
越来越多家长愿意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带着孩子到博物馆的展览中了解历史,感受文物的文化传承;年轻人则把博物馆当作一个社交场所,能和志同道合的好友讨论交流,还能带回文创产品到社交平台分享。
今年7月,杭州博物馆一款以馆藏 “元代影青釉里红高足杯”为原型的冰箱贴在社交平台走红出圈,开售以来,每天都有人为买它而排长队。
同样火出圈的还有中国丝绸博物馆“九天阊阖:丝绸之路上的长安”特展上的“金饭碗”。这只金碗的原型是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鸳鸯莲瓣纹金碗,被誉为“唐代第一碗”。小巧、讨喜的金碗同款冰箱贴还被赋予了一个年轻人无法拒绝的名字——“好运莲莲”,迅速成为博物馆爆款。
如今,博物馆文创已不再是过去单纯的旅游纪念品,而是作为一种新的文化载体,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它们通过将传统文化元素、工艺与现代艺术、设计和商业模式相结合,焕发出新的魅力,这些文物冰箱贴成功激发了大众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成为文化传播的新亮点。
本版图片由各博物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