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花落尽是新生

艺术家李强杭城首展“荼蘼”开幕

2024-09-29

玉兰2024No.10 布面油画 150×210cm

牡丹2024No.2 布面油画 140×120cm

2024虎峰山的野草地No.6 纸本色粉 90×90cm

荼靡:李强作品展 地址:杭州市滨江区江虹路1750号信雅达国际A幢2F 展期:2024年9月28日至11月12日

记者 方玉倩

9月28日,“荼蘼”李强作品展在信雅达·三清上艺术中心开幕。这是艺术家李强首次在浙江举办个展,展览呈现了李强最新创作的29幅作品,涵盖了他最具代表性的玉兰、花园、野草地等系列主题。

李强,1962年出生,1985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并留校任教,曾任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硕士生导师。李强接受了当时最完整的学院绘画专业训练,并在艺术创作之路上不断探索精进,勇于实现自我突破,在经历了多次绘画风格的嬗变之后形成极具辨识度的个人绘画特色。

本次展览由四川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油画系副教授王鹏杰担任策展人。王鹏杰介绍,李强喜欢描绘花卉,比如荷花、牡丹、玉兰等等。他不是一个自然主义画家,绘画不为写真,笔下之花是对具体之花的抽象,形象只是引导观者产生某种心理意象的载体。他无论画什么都是借物象去达到形象以外的目的——呈现富于变化和层次感的绘画痕迹,或传达不可言传的微妙情绪。他运用花之形色,营造出情绪流动的超然之境。花非花,皆是情随势动,各种花草在此境中趋于模糊朦胧。

李强的绘画融合了古典传统绘画的美感,又引入现代的光影规律和表现技巧,印象派转瞬即逝的色彩之妙与东方意象的吉光片羽,经几十年的不断尝试和纯化,两者逐渐融合一处,自然而然。聚焦人性与情感、真实与虚幻、片刻与永恒、变化与稳定、传统与当下,东西方相通之处颇多,观看李强这些画时也会感到古今莫辨,无须再问东西,感触和联想皆系于一枝一叶,萦绕于一笔一色。那远离了世间烟火的图像、形色圆融的视像、弹动交缠的笔触,形成了类似音乐的视觉节奏,抽象的势与度或可引导观者走向内心之旅。或许,安谧超然、触心动情的荼蘼之韵,能带给观者回忆和品赏各自人生况味的契机。

信雅达文化艺术作为浙江省艺术行业的龙头企业,深耕艺术行业已15年,举办过百余场高品质展览。此次展览展出艺术家李强的油画和色粉作品,为了带来最佳的视觉呈现,三清上艺术中心为此次展览展厅做了全新升级,开启更高质量展览新体验。

三清上艺术中心致力于发掘、培植、推广优秀艺术家及作品,培养当代艺术收藏群体,将持续为艺术家、收藏家、艺术机构三者之间构建一个诚信、公平、透明的和谐互动平台。特邀潘公凯、王冬龄、尉晓榕、黄光南等知名艺术家组成了一支专业的艺术顾问团队,目前有百余位深度合作艺术家。

信雅达与艺术家李强的合作缘起已久,多年之约终于实现,彰显了信雅达文化艺术对优秀艺术家矢志不渝的推崇。今后,信雅达文化艺术还将一如既往呈现更多高质量、多样化的展览给广大藏家和艺术爱好者。

对话艺术家

绘画就是画家和画面的对话

都市快报:据了解,这次展览呈现的29幅画都是您全新创作的,能简单介绍一下创作的过程和主题吗?

李强:去年结束了上海龙美术馆个展的相关工作后,年底我就开始了这次展览的准备。内容还是围绕花卉、野花、野草、花园这些我一直以来最重要的创作主题。绘画语言上更具丰富性,有些作品稍微向我早期的风格回归,比如视角上更趋于近景,花卉主体性更明显;还有一些更抽象化和表现主义倾向的创作。“荼靡”这个主题是在全部画作完成之后确定的,它本身是种花,但并不在我的绘画对象里,我想表达的是这个词所蕴含的生命周而复始循环不息的那种美好。一个事物最茂盛的时候,并不一定预示着衰落和结束,而是新生命的开始。

都市快报:您从事花卉主题的创作已经很多年了,如何做到在这个主题里一直能找到新的创作灵感?

李强:这个主题确实画了很多年,(上世纪)80年代我的大学毕业创作中就有花卉的元素。当时觉得,相较于人物和风景等,花卉没有什么限制,画的时候,画家的情绪表达和技术手段会更自由,比如画得抽象一点或具象一点都行,不会有像和不像这类问题,这样我可以把其他要表达的愿望附加在上面。但由于“花”这个主题似乎比较常见,很难和当下的现实处境产生明显的关系,有时候就变成了一种装饰。

所以有个阶段我选择了逃离“花”的主题,创作了一些更为现实的题材,新闻事件、灾难、工厂等。那段时间并不长,我在经历了一些思考之后又回到花卉的主题上来了。就绘画对我个人情绪的记录而言,花卉仍是最准确的一个主题。它给予我自由,而不是限定了我。这可能和年龄也有关,到了一定时候我会觉得主题不是太重要,个人绘画语言的探索、视觉方式上的突破、情绪的真实表达、绘画行动中的真切愿望,这些东西其实更加宝贵。

都市快报:这次展览中出现的玉兰、牡丹都是您常画的花朵种类,为什么您对这几种花情有独钟?

李强:首先我喜欢这些花,更准确地说是这些花被我借用,我觉得画这些花的时候,表达起来特别有感觉,在画面处理方面特别好运用。

比如玉兰这个题材,源于偶然和缘分。我一画,发现它使用起来好有意思,特别是当我在追求诗性化的氛围时,它可以消失在背景中,也可以被强化出来,虚实关系有很多变化的余地。而且它有各种色彩的花朵,还有视觉形式上“轻”和“重”的地方,比如它的根部颜色看起来很“重”,而花瓣的色彩却轻飘飘的,描绘它时有各种选择性,在绘画处理上随时可以调动,其他花卉在画面调度上很难完全达到这样的自由度。

而牡丹在传统国画中一直是富贵的象征,这种认知似乎已经被固定了,而我很想去挑战这些附着在牡丹上的定式与习惯,想要画出它生死来回过程中更平实、更自然的另外一种审美样态。

都市快报:从您早期的花卉画作中可以看出受传统中国绘画的影响还是比较深的,而近期的作品更偏向抽象的风格,似乎没有那么明显的传统元素,可以聊一聊这种转变吗?

李强:曾经有段时间我对宋画非常着迷,画画前会提前设置预定的效果,比如用一种灰调(接近古画的韵味),或者用和宋画很相近的构图方法,形成一种东方诗性的东西。大概十年前,我开始回避那种对东方传统的直接嫁接,希望能激发自己更内在、真实的绘画感觉。现在创作绘画,我先是设定一个大的画面结构,但可能我并不知道在过程中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边画边修正,不断地重叠和调整,画面里会看到收拾得很“不干净”的地方,也会呈现出一些显得有点激烈和冲突的笔触,甚至会保留一些“错误”。之所以保留以上这些因素,是不想把它们处理得太柔和、太讨好人,我觉得绘画不能丧失表达的真实性,这对艺术品来说非常重要。很多艺术里的“错误”,恰恰是作品的灵魂,其实这是很美的,修饰打扮得太“好”可能会掩盖很多真实的东西。

实际上,绘画就是画家和画面的对话,现在我很想让自己和绘画交流的完整过程在画面中保留下来。画上的笔痕、冲突,还有很多复杂的交叠与纠缠,非常真切、生动,很像平时说话所谓的语感。在绘画中,我希望保留真诚的交流愿望和内在情绪,这种情绪里可能也有诗化的部分,也有很多东方传统的意蕴,但这些都不是我人为强加的,而是自然流淌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