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校园之我和女儿一起上大学

一群“60后”“70后”在中国美院学艺术 住宿舍,吃食堂,凌晨两三点还在搞创作

2024-09-15

周伶俐

周伶俐和女儿郑佳 本版摄影 记者 陈中秋

记者 余夕雯

早上8点半,50岁的周伶俐走出宿舍,前往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的教室,开启新一天的大学生活。

周伶俐是安徽合肥人,出生于1974年,刚从当地一家新闻媒体退休。9月8日,她来到杭州,成为中国美院高研中心中国画综合班的一名新生。

“前一天(9月7日),刚在单位办了退休手续,隔天就来杭州报到了,真的是无缝衔接。”周伶俐烫着一头减龄羊毛卷发,穿着时尚,整个人状态很轻松,讲话的时候连眉梢里都是藏不住的喜悦。

周伶俐的女儿郑佳,是中国美院时尚设计学院研究生。和妈妈一起上大学、成为校友是一种什么体验?郑佳说,开学当天,陪着自己的妈妈一起来到中国美院报到,“这种感觉很奇妙,我的同学都惊呆了,觉得我妈太酷了。”

换一种生活方式,为自己而活

初秋时节的美院校园,暑气未消,黄山栾花由黄转红,开学季的氛围十分浓厚,教学楼墙上到处可以看到欢迎新同学的红色横幅。

今年中国美院高研中心秋季新生共入学252人,开设21个班,涉及人物、山水、花鸟、书法、壁画、油画、岩彩、游戏、鉴赏等。

走进周伶俐所在的中国画综合班教室,一眼望去,二十几个学生覆盖了老中青各个年龄段,绝大多数是女学生。大家正全神贯注在宣纸上临摹传统笔法的松树,松干、松枝、松针,各有各的组合画法。

虽然才上了几天课,周伶俐感觉自己进步很大,“老师都是从零基础开始教学,会教你怎么画圈、怎么画线条,一堂课下来干货很多,还会一对一做示范、纠正画法。”周伶俐说,“我做了一件自己一生中最想干的事,所以画得特别用心和投入。”

跟社会上其他成人培训班不同,中国美院高级研修中心是全日制教学,跟普通大学生一样。高研班的各学科教学地点主要分布在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湘湖、南山三大校区,学制为一年,住宿为校内专家楼宿舍(两人一间),学生也可以自由选择学校周边住宿,校内有食堂。学习期满且经考核合格由中国美术学院颁发中国美术学院高级研修班结业证书。

各个专业学费不同,如中国画综合高研班,全年学费3万元左右(不含住宿费、不包括赴外地写生费用及结业展览费用、画册出版费等),招生年龄段在65周岁以下,主要面向有一定美术专业基础和创作实践经验的各地画院和美术单位的专业创作人员、艺术院校的美术教师、业余从事美术创作者和美术爱好者。

对于很多“妈妈”来说,要留出一整年完整的时间用来上大学,是需要勇气的。光是工作和家庭都常常让人压得透不过气,哪还有时间学习和进修?在这一点上,周伶俐很感慨,“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来上大学,确实需要克服许多问题,但当你自己下定了决心,全世界就会为你让路。”周伶俐说,现在的她是完全换了一种生活方式,每一天都在为自己而活。

“60后”和“00后”在食堂相遇

今年,跟周伶俐一起入学的“妈妈”级新生,还有从河南郑州来的赵玉梅。她所在的班级,主要学的是山水画传统笔墨技法。

赵玉梅出生于1971年,退休前是一名铁路职工。她从小就喜欢画画,但没有条件,后来又被工作和生活裹挟,跟自己的热爱不断擦肩而过。退休后赶上疫情,她在家通过网络接触、学习了中国画,并在今年提交申请,报名了中国美院高级研修中心来上大学。

在赵玉梅看来,自己是幸运的。“我身边的同龄人,不是在帮儿女带孩子就是在照顾父母,根本没有多少属于自己的时间,我提出要来上学,家人都特别支持。”赵玉梅说,女儿现在杭州一家互联网公司上班,有自己的事业和生活,自己的父母身体也都还算康健,“我女儿说,有梦想什么时候开始都不算晚,现在可能就是我最适合实现梦想的时候。”

赵玉梅在班里并不是年龄最大的,她的同班同学里,还有一位61岁的“学姐”。1963年出生的陈红霞,打扮得精致时髦,她是专程从宁波赶来学画的,儿子媳妇都在为事业奔忙打拼,还没生孩子,“我从来不催他们,刚好我也可以有时间来学画,余生有事情做了呀。”

课间的时候,大家会坐在校园的休息空间进行交流。午饭时间,几个同学结伴前往食堂,有的人还自带饭盒,就像重回学生时代一样。

在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的山北食堂,你会看到头发花白的“60后”和戴着包耳式耳机听摇滚乐的“00后”同桌吃饭。他们的年龄差超过40岁,却是同校的同学,“代沟”这个词在这里基本是不存在的。

硬要找不同,大概也只能从他们拿的菜品来区分了。像陈红霞和赵玉梅吃得都比较清淡,餐盘里面,一碗海带千张炖排骨,一碗胡萝卜丝炒鸡蛋,一碗米饭,简简单单,而年轻学生则更偏爱油炸鸡米花,且有不少人都不吃米饭。

午饭后,学生们又重新回到教室。高研班的课程安排,一般上午9点至12点是专业老师上课时间,下午则是由学生“自习”,学生自由在教室里画画,老师会在班指导。

(下转B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