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派古琴”文化溯源

柳浪闻莺对面小巷 常有人背着古琴来访 徐门四代“琴”缘

2024-09-07

浙派古琴大师徐君跃 受访者供图

勾山里17号,“西湖琴社”所在地。 记者 陈中秋 摄

记者 潘卓盈

“奏一曲魏晋风韵,广陵清晖,精雕细琢美……”央视《非遗里的中国》同名主题曲MV中,在青山竹林间抚琴的大师,正是来自杭州的西湖琴社掌门人、浙派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徐君跃。

而8月底刚刚播出的《非遗里的中国》第二季浙江篇里,源于南宋、中国最古老的古琴流派“浙派古琴”独占了重要一章。

徐君跃的儿子、浙派古琴徐氏一脉第四代、杭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徐乐奇,在节目中用经典古曲融入多种现代打击乐元素,带来《广陵散》与《刀剑如梦》融合的创新秀演,以18人合奏的方式,在网上掀起了一股深受年轻人追捧的“非遗热”“古琴热”。

这种耳目一新的古琴创新演奏方式,让网友们纷纷感慨:“原来浙派古琴这么酷!”

在传承中创新,一直是浙派古琴得以数千年发展并繁荣的秘诀。徐君跃的祖父、“新浙派古琴开创者”徐元白,当年就是创新高手,被琴界誉为“重振浙派第一人”。

西湖边柳浪闻莺对面,有一条不起眼的小巷,短短不过百米长,东连清波门荷花池头,西接南山路。巷口石库门洞上书三个醒目大字“勾山里”。这里是徐元白以及徐门四代琴人曾居住过的地方。

门后的建筑早已物是人非,连门牌号都换了数字,但教琴、学琴的人还在。如今的勾山里17号,正是“西湖琴社”所在地,是“新浙派”古琴艺术的发源地,见证了浙派古琴的复兴。这条小巷,常有五湖四海的古琴爱好者慕名来访。剑胆琴心,很多人随身背着一张古琴,像极了武侠小说里仰慕高手而登门拜师的样子。

浙派古琴崛起于南宋。南宋建都临安,众多文人琴家会聚于此,他们师徒相承、琴曲世代留存、琴谱的传承也更具系统性。因此,在南宋,形成了第一个成体系的古琴流派——“浙派”。

2024年是古琴艺术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第21年。其中,古琴艺术(浙派)于2008年作为中国古琴艺术的一个重要分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杭州市文化馆(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作为古琴艺术(浙派)的项目保护单位,多年来一直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积极做好古琴艺术(浙派)的传承和保护工作。

这些年,古琴艺术(浙派)通过杭州市文化馆(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工作的推进,变得空前繁荣,但浙派古琴,真正的流传脉络是怎么样的,现在还有哪些浙派古琴艺术家活跃在民间?

为纪念古琴艺术申遗成功21周年,杭州市文化馆(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都市快报推出“浙派古琴”Discovery文化溯源专题,带我们走进源远流长的浙派古琴艺术。下转B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