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10月1日起施行

杭州为何要为“一座山”专门立法?

2024-09-05

天目月乡村落景区 金凯华 摄

记者 殷军领

今天,《浙江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下称《条例》)宣传贯彻会议将在临安举行,将重点解读《条例》相关内容。

今年7月26日,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批准,《浙江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于2024年10月1日起施行。

这是杭州首次为“一座山”专门立法,也是历史上针对临安的第一部地方性法规。这部条例批准施行,让天目山成为浙江1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第一家进行地市一级立法保护的自然保护区。

多个“第一”的背后,是无数需要冲破的阻碍。《条例》共7章37条4000余字,前后历时5年,历经100多稿修改,过程极为不易。

杭州为何要为“一座山”专门立法?

68年发布39项规章制度,只为守护好一座名山

天目山,古称“浮玉”“天眼”,又名“西峰”“西山”。

天目山保护区是全国最早的自然保护区(1956年,“天然森林禁伐区”),浙江省首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86年)、世界生物圈保护区(1996年);也是我国“黄山-怀玉山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浙西北重要生态屏障。

天目山的保护由来已久。早在1956年,当时於潜县人民委员会就发布《於潜县西天目风景区管理办法》。此后,当地政府以及1986年成立的天目山管理局,先后出台39项规章制度,内容涉及防火、生物保护、巡护检查、社区公约、奖惩等。其中最多的是防火管理制度,这也是天目山保护区建区68年来未发生火灾的重要原因。

不过,历时这么多年,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相关规定也出现了碎片化、位阶低问题,已不适应自然保护区管理、建设与保护需要;同时,保护区管理机构是纯公益事业单位,无执法权限,管理体制与事权不相适应;实际工作中,也常遇到“驴友”非法穿越、非法采集标本等难题。

因此,专门为天目山立一部法,十分迫切。

历时5年修改100多稿,只盼着早日生效实施

转机出现在2018年,这一年,长江经济带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估组提出,“及早制定针对浙江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相关法规,实现‘一区一法’的目标”。

“这让我们意识到,整体保护天目山的立法工作不能再拖下去了,必须下决心,为天目山量身定制一部地方性保护法规。”天目山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说。2019年4月,在市人大常委会的推动下,临安区人大常委会、区政府、天目山管理局、浙江农林大学联合成立了《浙江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草案)》立法研究项目课题组,立法工作大幕拉开。

既然要量身定制,“合身”最重要。浙江省新型重点专业智库浙江农林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生态治理研究所所长陈真亮教授,是该立法课题组负责人。他告诉我们,为了研究起草好这部条例,课题组先后前往温州南麂列岛、湖北神农架、福建武夷山等省内外自然保护地深度调研与交流学习。

在条例草案的修改完善过程中,大家更是加班加点。“经常半夜接到电话,通知第二天一早开会研讨。有时候连续几场会议,只为讨论一个条款或一个事项。”在陈真亮教授的电脑里,储存着上百个关于《条例》草案的文档。在《条例》整个起草过程中,最起码有100多稿。

杭州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对这部条例也十分慎重,市人大在2020-2024年,连续5年将其纳入立法计划。陈真亮教授说,期待这部法规早日实施,给中国江南这个不可多得的“物种基因库”和“文化遗产宝库”再筑法治屏障。

天时

杭州是一座“山生”的城市

现在,我们可以试着回答开头的问题:杭州为何要为“一座山”立法?

首先我们从地理的角度回答——

我们常说,杭州是一座“水养”的城市。历史上,西湖、大运河、钱塘江,在不同时代以不同方式滋养了杭州,成就了杭州。

事实上,杭州更是一座“山生”的城市。

杭州地势东低西高,外围的山脉自西南逶迤而来,主要有白际山、千里岗山、龙门山、天目山。东部海面奔涌而来的水汽在群山的拦截下形成降水,塑造出杭州潮湿多雨的气候,形成钱塘江、东苕溪等河流,为水稻和其他农作物生长提供了丰沛的水源。

这其中又以天目山最为突出。这座横亘200多公里的大山不仅是一座山,而是浙江西北部的一列山脉,向西与黄山一脉相承,向东一直延伸到杭州、嘉兴和上海,西湖群山也是她的余脉。

她是浙西北生态大屏障,是长江、钱塘江部分支流发源地和分水岭,也是下游居民的重要水源地,成就自古繁华富饶的杭嘉湖平原,奠定了杭州千百年富足的格局,为杭州的诞生和发展奠定了根基。

地利

天目山是一座“物种宝库”

天目山地处中亚热带北缘,是我国中亚热带林区高等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区域之一,素有“物种宝库”之称。

目前,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已知物种达852科10440种,其中高等植物占全省的43.7%(2668种/省6100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占全省的38.5%(74种/省192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占全省的37.4%(43种/省115种),其中以“天目”命名植物42种,以“天目”命名动物135种。

大树华盖闻九州。天目山植物种类丰富、起源古老、特有植物和珍稀植物众多,拥有1200多种木本植物,1800多种草本植物古树名木4821株。森林植被“古、大、高、稀”,堪称天目山“四绝”。

这里有世界典型植被——古柳杉群,是世界上最大的柳杉群落聚集地,拥有古柳杉2032株,以“大树王国”著称。

这里有地球活化石——古银杏(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银杏是中生代孑遗的稀有树种,我国特产,目前仅浙江天目山有野生状态的树木。现在保护区内树龄100年以上的古银杏达262株。

这里有“地球独子”天目铁木(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目前,全球仅天目山存5棵野外原生植株,因此被誉为“地球独子”,最大的一棵树龄已有300多岁。

天目山还是个“天然氧吧”,森林环境中每立方厘米负氧离子含量最高达13万个,仅次于美国黄石公园,居世界第二。

人和

天目山是中国文化“兼容并蓄”的缩影

山高叫高山,有文化才是名山。绵长的历史积淀了天目山文化的丰富内涵、厚重底蕴,是中国文化“兼容并蓄”的缩影。

天目山儒释道三教荟萃,是韦驮菩萨道场、禅宗临济宗中兴祖庭之地,拥有江南名刹——禅源寺(建于1665年),唐代慧忠、元代中峰、清代玉琳等高僧辈出。

自古以来,天目山吸引了无数帝王将相、文人墨客、法师高僧、专家学者,探幽览胜、作文纪行,苏轼、张羽、刘基等都曾上天目山游览并留下优美诗章。

天目山的今天,也离不开“守山人”的日夜守护。入夜,57岁的护林员严芳和同事们,伴着虫鸣蛙叫,穿着迷彩服,佩戴“森林防火督查”红臂章,打着手电一路巡山。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目前,4284公顷的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布着西关、东关、龙峰尖、南大门、泥岭5个保护站,加上村里的自发“守山人”,共有150余人日夜守护着她。

天目山: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的“杭州样本”

2023年6月12日,从法国巴黎传来喜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MAB)旗下的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将于2025年9月22日至9月27日在杭州举办。

这是50年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首次在中国举办,也是该大会首次落地亚洲。我们不禁想问,我国自然保护区有很多,如此高规格的大会为何会在杭州举办?是大会选择了杭州,还是杭州吸引了大会?

不管哪个原因,都绕不开天目山。

保存有最为完整、最为原始的中亚热带湿润性常绿阔叶林森林生态系统,这是天目山的基础本底。更为重要的是,天目山也是全国与大城市空间距离最近的世界生物圈保护区。

一般来说,生物圈保护区的生态非常脆弱,距离城市越近,保护难度越大。杭州探索出了一条生物多样性与城市和谐共生的路径,这才是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相中天目山、选择杭州的重要原因。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2004年1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来天目山视察时指出,要继续在生态建设上发挥示范、龙头和领跑作用,走在全省前列,为生态省建设作出贡献。

20年来,天目山回馈给杭州的数不胜数。如今,《浙江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即将施行,标志着天目山保护进入了新时代、新阶段。

这或许就是杭州为“一座山”专门量身定制一部法最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