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力们”何时能走进我们的生活?

抢跑“万亿产业”新起点 余杭“机器人总动员”

2024-08-28

余杭

去年的亚残运会上,阿富汗轮椅运动员借助余杭产的外骨骼机器人,体验“行走”的感觉。

极寒地区变电站巡检机器人

智能搬运机器人

记者 周辰璐 余杭融媒圈 徐川善 谭琴

《机器人总动员》里的主角瓦力,充满智慧且勇敢勤劳,是不少人心中的机器人“天花板”。

“瓦力们”何时能走进我们的生活,变得“看得见也摸得着”?或许用不了5年,瓦力就能陪伴在我们身边。

余杭昨天“机器人总动员”,在上午举行的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携手浙江大学,成立了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

创新中心的五年目标是,建成一支由“两院院士”领军,总体规模约200人的高水平机器人专业化研发队伍;研制不少于30款先进机器人产品,引育落地含领军企业在内的机器人企业不少于50家;创办一系列机器人主题的高端赛事、技术论坛等活动……

“创新中心的愿景是让机器人更好服务人类,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解决人工智能发展中的一些痛点,同时让学术和产业相结合。”浙江大学机器人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陆国栋说。

那是不是5年后,瓦力就能陪伴在我们身边了?

“或许用不了5年,现在已经有很多机器人运用在养老、道路交通等领域中了,但这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我们需要不断提高机器人的服务质量和水平。所以创新中心还将从需求出发,让机器人能满足生活中的各种需求。”

现场,创新中心迎来首批优秀企业和机构加入,将进一步拓展机器人上下游产业生态。

余杭也定下了三年目标:到2027年,将实现机器人全产业链产业规模突破200亿元,集聚机器人相关企业不少于300家,培育专精特新企业突破50家,获首版次、首批次、首台(套)装备认定不少于20项,形成“2352”余杭机器人产业品牌矩阵,成为机器人产业生态的核心力量。

余杭已经有这些机器人

眼下,随着AI突飞猛进,具身智能成为今年资本市场上最热的领域之一。

去年,工信部发布了《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其中提到,“人形机器人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颠覆性产品,将深刻变革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可以说,机器人产业,必然会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余杭机器人,正全面总动员。在机器人产业各领域,余杭集聚了一批技术过硬、知名度高的企业,基本覆盖整机制造、零部件、系统集成、行业应用等产业链上下游。

城市巡逻智能机器人,不仅具备自主规划路径、自主巡逻、自动值守等能力,还支持语音和触屏交互功能,能针对路面车辆违停、垃圾满溢外放等违规现象进行监测拍摄上传,联动后台人员执法。从抓拍上传到处理,整个过程不超过5分钟。

极寒地区变电站巡检机器人,突破了零下40℃极寒环境下的技术难点,解决了普通机器人在低温和积雪积冰环境下的电池续航能力低、红外测温误差大、雪地冰面容易打滑偏轨等诸多问题。

外骨骼机器人,全名是“下肢外骨骼步行康复器”,能帮助脊髓损伤、脑卒中、下肢肌无力或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导致的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进行康复训练与评估。

防爆巡检机器人,每两个小时就能为场站设备做一次全面“体检”,实现智能读表、跑冒滴漏检测、异常温度监测、异常声音识别等功能,已经取得11项国家防爆认证和多项发明专利,产品被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和国家管网等企业广泛应用。

智能搬运机器人,通过内置的机器人深度视觉系统,精准识别周围环境,自主规划路径,完成从仓库到生产线的物料搬运。

“工业领域如申昊科技、蓝芯科技;康复医疗领域如强脑科技、程天科技;通用机器人大脑领域如有鹿科技、灵汐类脑科技等,我们的机器人相关企业可谓是群星闪耀,目前在机器人产业领域,余杭全区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家,省级隐形冠军企业3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5家,获首台(套)、首版次认定企业8家。”余杭区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