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租一间思鑫坊的高档公寓

要拿出十两黄金作抵押

2024-08-24

思鑫坊弄堂两侧的绿植

思鑫坊居民的日常生活

思鑫坊 本版摄影 记者 陈中秋

上接B02版

当年的“高档公寓”思鑫坊

据说租一间要十两黄金作抵押

从学士坊继续沿学士路往西走,不过50米,就到了既西洋又中式的石库门建筑——思鑫坊。

石库门建筑,它最早出现于19世纪末的上海,不久便流行于杭城。至于为什么叫做“石库门”,最初由于每一幢房子都有一扇以石料箍着的黑漆木质大门,被叫作“石箍门”,因为上海方言中“箍”“库”发音相近,久而久之,这种建筑就被称为“石库门”。

思鑫坊一纵一横两条通道在弄堂内呈“十”字分布,和周围的承德里、萱寿里都是杭州20世纪30年代的石库门建筑代表作。当年新市场逐渐繁荣,这一片本身就店铺多于住房,能够入住新市场洋房别墅的住户,除去官员,便是律师、医生、工程师、银行职员等中产阶级,也有画家、作家等,可谓真正的“高档住宅区”。

新市场的石库门“高档公寓”最早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的学士路、长生路和蕲王路。其中学士路上的思鑫坊,东临孝女路、北倚长生路、西靠菩提寺路,距西湖仅300米左右。当年新市场进行土地标买,一位叫陈鑫公的投资商人买下了原八旗驻防营镶黄旗所在的福昌巷,先后两次建造了两排各24间当年最时髦的石库门房屋,所以这一片又被称为“思鑫坊”。

《杭州的街巷里弄》中记载:“坊内的每一个墙门,不论大小、样式、用材、规制都相同。石库门上有浮雕,黑漆门上有两个大铁环,进门是小天井,楼下客厅,楼上卧室、亭子间一应齐全,给人们温馨、舒适的感觉。”据说,思鑫坊的住户算是杭城最早用上电灯、自来水、电风扇的一批人,当年在这租一间房的门槛很高,需十两黄金作抵押。

胡藻青旧居、徐宅、韩国独立运动旧址……

藏在思鑫坊里的名人故居

除了石库门“高档公寓”,新市场还建有多幢洋房、别墅,其中在思鑫坊、萱寿里、承德里之间的洋房别墅最为密集。

今思鑫坊弄2号的西式花园洋房,为胡藻青旧居。胡藻青,红顶商人胡雪岩的侄孙,曾任大清银行上海分行股东,浙江铁路公司第二大股东、浙江兴业银行董事。旧居建于1930年,坐北朝南,青砖实砌,坡顶式,一楼是客厅、客房和书房,二楼是主卧和书房,上有阁楼,大小房间共14个,上下都是红漆地板,灰墁吊顶。胡藻青移居上海后,此屋多次易主。

1932年,民国时期杭州银行董事长徐梓林向胡藻青购得土地,次年在胡藻青洋房不远处建造了两幢别墅,也就是今思鑫坊弄直弄1号、2号院的杭州市历史建筑思鑫坊徐宅。1949-1954年,时任杭州市青委宣传部部长、组织部部长,杭州市委青委书记等职的乔石,就居住在徐宅1号楼二楼,其间乔石与夫人郁文的新房也设在这里。很多年之后,乔石还在《乔石回忆录》中写道:“在我住过的这么多地方,还是杭州的思鑫坊让我特别怀念。”思鑫坊41、42号是韩国独立运动旧址,1932年,韩国国父金九为躲避日寇,流亡中国,在此建立了韩国流亡政府的临时办公处。

上海作家王安忆在小说《长恨歌》里写道:“那种石库门里弄是上海弄堂里最有权势之气的一种,它们带有一些深宅大院的遗传,有一副官邸的脸面,它们将森严壁垒全做在一扇门一堵墙上。”这里说的“权势之气”“森严壁垒”,多半是由于石库门建筑高大的青砖拱券门、石头门框、门楣上的雕饰、典雅的题额造成的心理感觉。

如今,从“红楼”到思鑫坊,一条学士路不过两百来米的距离,却有着两种调性。

沿学士路一侧思鑫坊石库门建筑的沿街商铺林林总总,有服装、超市、冷饮批发、餐饮等,靠近龙翔大厦的菩提寺路这一侧巷子,等餐送餐的外卖小哥日夜在这里穿梭往来,嘈杂闹忙。而走进青砖砌筑的拱券坊门,弄堂幽静,两侧人家多在门前院中种养绿植,门口的铁皮信箱和电铃仍有民国味道,在这片百年洋房、别墅和公寓之间,还藏着几家民宿、旗袍店、花店、书房和咖啡馆。

走在学士路上,路过思鑫坊的拱券门时,这座石门似乎依然有着时空的结界,身处现代化的闹市,又透着穿越百年的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