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个梦

2024-08-15

制图 高薇 李前芳 (橙柿灵光智媒AI技术支持)

记者 张静 通讯员 应晓燕 张煜锌

最近,由陈思诚执导的电影《解密》热映中。电影改编自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麦家的同名小说,不只视听恢宏震撼,情节更是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故事讲述的是主人公容金珍这位极具数学天赋和解梦能力的奇才,加入神秘组织701,为破译敌方密码倾尽所有为国立功的故事。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陷入解密困境时,主人公破译的方法和关键竟然是自己的梦境。

每个人都有做梦的经历。有时候醒来怎么想都回忆不起来,有时候又对前一晚的梦记得特别清楚,仿佛真实发生过一样。

在这些光怪陆离、奇异怪诞的梦境里,我们也有着各种各样的感受,有的令人愉快,有的令人兴奋,有的令人沮丧,有的令人愤怒,也有的令人恐惧……

虽然我们清楚这些梦境并不真实,但它们的确让我们信以为真,有时还会在清醒时不断地回想。

我国是最早对梦进行研究的国家,古有周公解梦,到了现代社会,不同梦境意味着什么?梦境映射着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梦到什么程度需要寻求医生的帮助?哪些梦是健康亮起红灯的提示?

今天我们邀请浙江省立同德医院精神卫生科、浙江省精神卫生中心医疗办公室主任陈正昕副主任医师和大家聊聊熟悉又陌生的梦境,揭开藏在梦背后的内心世界,了解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和需求。

为什么有人天天做梦

有人却不做梦?

陈正昕说,梦是人体在睡眠中大脑出现的一些模拟场景,不管男人女人还是老人婴儿,人人都会做梦。有人觉得自己没有做过梦,其实只不过是不记得罢了。

“对梦的科学解释,源于1900年精神学派创始人奥地利的弗洛伊德发表的《梦的解析》。在书中,他写下了对梦境的科学探索和解释,打破了几千年来人类对于梦的无知迷信和神秘感。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他将梦定义为‘人体客观愿望的一种满足’。”陈正昕说,而对梦的医学研究,要追溯到1952年,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克莱蒙特博士对梦有了新的研究成果。

“研究发现,人体进入睡眠状态,有一小部分脑细胞仍在活动,脑电波也会发生各种不同变化。这些变化随着睡眠的深度而不同,根据脑电波的不同特征,将睡眠分为‘快速眼动睡眠期’(REM)和‘慢速眼动睡眠期’(NREM)两种睡眠时相。

“其中,快速眼动睡眠期约占总睡眠时间的20%,与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即大多数梦发生的阶段;其余80%是慢速眼动睡眠期,又称为无梦的睡眠状态。”陈正昕解释,在整个睡眠过程中,这两种时相交替出现,从“慢”到“快”,每晚经历4-5个循环周期。

“在快速眼动睡眠时期,脑电波与觉醒时的相似,虽然各种感觉机能和运动机能进一步降低,但此时植物性神经系统活动增强,出现血压升高、心率及呼吸加速、脑血流量及耗氧量增加等,脑神经元活动也异常频繁,人们在梦境中会出现各种的情绪体验,并且可以像白天一样在梦中进行思考。但和清醒状态相比,负责调节思维、行动、情绪、复杂计划、记忆过

程、学习和其他重要功能的前额皮层在梦中仍然处于休息状态,大脑中的各种信息失去了额叶皮层的‘审核’,就会出现各种光怪陆离的梦境。”

陈正昕解释,在慢速眼动睡眠时期,前额皮层也有一部分是被抑制的,但基于本身脑电波的不同,因此人们往往感受不到梦境。

陈正昕进一步说,正常情况下,人与人之间的睡眠时相区别不大,能不能记住梦境的内容,主要取决于做梦者在哪个时相醒来。

“如果在快速眼动睡眠期被闹钟唤醒或忽然惊醒,那么大多数做梦者能感受到梦境,且对梦境的记忆是比较深刻的;反之,如果在慢速眼动睡眠期醒来,做梦者对梦往往是模糊甚至是没有记忆的。”

紧张焦虑、更年期、酒精等因素都会改变睡眠时相,从而引起多梦。

(下转A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