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村里的女孩,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讲台上的男孩,即将实现教师梦

你愿意帮助逆境追梦的阳光学子圆梦大学吗?

2024-07-16

扫一扫 关注“快公益”

记者 姜仲迪 摄影 王淑慧

7月3日,阳光助学办公室接到了一个特殊的捐赠电话。打电话的人是2015年受助的阳光学子刘章芬。5年前,她从湖州师范学院毕业,回到家乡工作,还有了自己的小家庭。看到阳光助学行动启动的消息,章芬和家人商量后拨通了我们的电话,决定结对资助一名阳光学子。她说:“我记得当年那些帮助我的人带来的温暖,现在我有能力了,也想把这种温暖传递出去。”

带着章芬传递给我们的温暖,7月8日-10日,2024都市快报阳光助学直通车来到丽水缙云、景宁,探访逆境追梦的阳光学子。今年的阳光助学行动由都市快报联合杭州市慈善总会(杭州市慈善联合会)、丽水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办。24年来,阳光助学已从浙江逐步扩展到山东、江苏、江西等全国18个省(市),帮助60000多名寒门学子圆了大学梦。

如果您也想帮助寒门学子圆大学梦,或者您身边有希望圆梦的寒门学子,都可以拨打都市快报“阳光助学热线”0571-85051691(工作日9:30-17:00)咨询。您也可以关注“快公益”微信公众号和橙柿互动App的快公益频道,获取更多助学信息。

学子卢纯正: 四年学成后 他将成为高中地理教师

当老师是小卢的夙愿,也是目前家中能做的最优选择。上初二时,小卢的爸爸突然咳血,送医后确诊肺癌。“他们没告诉我什么病,就让我到姨妈家住了20多天。其实看我妈快要绷不住的表情,和我爸大片脱落的头发,我就猜到是什么病了。”小卢说,“怕也没有用!爸妈总是安慰我、鼓励我。治病我暂时帮不上忙,学习上我一定不会让他们操心。”知道爸爸生病的那一刻,小卢不得不让自己快点长大。

四年来,小卢爸爸经历了艰难的治疗和恢复,7月中旬即将开启新一轮的治疗。妈妈一边陪着爸爸看病,一边在家附近的厂里打零工养家。爸妈的辛苦,小卢都看在眼里。暑假他找了一份家教的工作,希望帮家里减轻负担:“再过四年,我大学毕业,就能回家乡工作,帮上爸妈的忙了。”

学子潘致源:

高二那场诗会

让“叛逆”男孩找到自己的节奏

今年高考,潘致源考了692分,查到成绩那一刻,他有点难以置信:“比预估的高了10多分,英语和数学都比原来好。”高二那年,一场 “诗会”让这个男孩找到了自己的“节奏”,他也将这节奏贯彻到底:“老师和家长可能会觉得我有点‘叛逆’,其实我想证明,按照我的节奏来是对的。”

潘致源的老家在离缙云县城很远的山村。为了方便读书,一家三口在城郊的小房子里租住多年。妈妈在医院里做着给待检标本染色的操作工,爸爸在义乌打零工,颈椎腰椎有病也舍不得去看。父母的希望都压在了潘致源的身上。他的房间里,摆了一床一桌,两排简易书架放满了书,在家的日子里,他多在这里看书做题。

潘致源记忆中的“百花山诗会”是在一个湿漉漉的周六上午。前一天刚下过雨,语文老师“奢侈”地用了两节自习课的时间,带着两个班100多名学生,走上了教学楼边上的小山坡“百花山”。学生们自由组队,自选作品,自由朗诵,“真情实感”是唯一的要求。“我们寝室5人决定一起读《开花》这首诗,先每人读一段,最后大家齐读。” 潘致源回想起读诗时大开大合的情绪,仍然激动不已。

“你若要开花就按照我的节奏来/一秒钟闭眼两秒钟呼吸三秒钟静默然后开出来/开花就是解放开花就是革命/一个宇宙的诞生不始于一次爆炸而始于一次花开……”(节选自西川《开花》)一首诗念完,酣畅淋漓,心情豪迈。潘致源不仅认定了要掌握自己人生的“节奏”,也收获了一起读诗的好朋友。

当时有几次重要考试,潘致源的英语和数学成绩都不理想,怎么也突破不了,物化生三门倒是很稳定。老师和家长劝他要全面发力,做“六边形战士”搏一搏高分,他自己却很笃定地要补短板。顶住压力按照自己的节奏学下来,高考他靠着英语和数学拉高了总分。

填志愿的时候,潘致源遵循自己的兴趣选专业,最希望能被浙江大学工科信息班或者南京大学人工智能相关专业录取。“我对物理感兴趣,想设计飞行器;也想试试人工智能,它真的太神奇了,可以把人类的想象力都转化为现实。”

学子雷林怡:

石头村里的女孩

第一次要离家去外面看看

雷林怡的家,在景宁山区的畲乡石寨里。联排的木头房子住了四户人家,她家在最东边。屋前用石头围了一个小花园栽美人蕉,屋后的小菜园里种着茄子、黄瓜,还有一根刚挂果的葡萄藤,顶上装了一把小雨伞。林怡说:“这是爸爸特意装的,太阳太大了,不要晒着它。”

这座1968年建的木头房子,和林怡爸爸的年纪一样大。山风吹过,二楼就有灰屑簌簌落下。林怡9岁时,妈妈从这里出走,再也没回来过。爸爸和奶奶照顾她长大。山里赚钱的营生少,林怡爸爸上山抓过石蛙、种过地……没有攒下什么钱,还落了一身病。家里的生活来源主要靠政府的低保补助。林怡爸爸说:“今年下冰雹压坏了屋顶,还是村里出钱修好的。”

高中时,林怡住校,半个月回家一趟,坐公交要一个小时。有时候放学晚了,错过了上山的末班车,爸爸就会骑着小三轮到接驳车站接女儿。今年6月,村里帮林怡家修缮了一个房间——贴了木制墙面,铺了地砖,改造了电路,修整了门窗,还送了一台新电扇。爸爸舍不得住,就让林怡住在修缮一新的房间里。

林怡开朗爱笑,一件平常的小事也会找到快乐的点。“以前联排房子里住着许多小朋友,大家一起在连廊下跑来跑去,好像开火车一样。”林怡说,小时候就和伙伴们在这石头村子里捉迷藏,去学校又交到了不少可以一起开玩笑的朋友。填志愿她也是和好朋友商量的。“我们考的分数差不多,我喜欢数学,以后想当会计,所以填报的都是经济学、金融方向的专业。我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林怡舍不得老爸,报的都是浙江省内的学校:“爸爸做的鸡蛋汤、土豆汤、黄瓜汤……我想他的时候,就可以回来吃饭。”

7月8日15:25,卢纯正给我们发来照片,他和妈妈正在“2024年缙云县教育定向培养生签约仪式”的现场,即将签约成为浙江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复合)专业的新生。四年学成后,他将成为一名高中地理教师,有可能回自己的母校任教。“如果真能回缙云中学,和李老师成为同事,那就太好啦!”

小卢口中的“李老师”,是他的高中地理老师,也是地理教学组的组长。一听到李老师那穿透力极强的浑厚笑声,小卢就觉得安心。李老师上课喜欢点学生上讲台当“小老师”,上台“讲课”的学生不仅自己要熟练掌握知识点,还要用大家听得懂的方式讲出来。

小卢还记得第一次被李老师叫上去讲课的情景。“具体的题目已经记不清了,只知道那道题我不太会,站在电子白板前,人都是蒙的。”小卢说,“当时我误操作,翻到了下一页的答案,后来是靠答案倒推,用排除法讲完题目的,根本不敢回头看同学和老师。”

为了不再重复第一次蒙混过关的窘境,后面再上台讲课的时候,小卢都打起精神,做十分的准备。慢慢地,小卢发现自己开始用出题人和讲课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运用地理知识的时候更注重逻辑性了。“不像以前做题只求一个标准答案,现在我已经习惯去分析辨别其他易混淆的知识点了。”小卢说,“后来我已经能自然地面对同学和老师们讲题了。”

主办单位 都市快报、杭州市慈善总会(杭州市慈善联合会) 联合主办 丽水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