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朱文科
本报讯 “保险指导种地,效果真不错!”刚刚出梅,浙江省小麦、水稻种业龙头企业绍兴市舜达种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舜达种业”)位于上虞海涂的5000余亩耕地就完成了追肥工作,公司负责人章海清很高兴,终于能告别“乱抓药”了。
指导舜达种业种地的是一款名叫“土地地力修复补偿保险”的特色农险,它是浙江在全国的首创,舜达种业第一个“吃螃蟹”,旗下1.1万亩耕地前不久投保,保额550万元。
章海清介绍,长期以来,公司主要靠经验把握土壤地力(通常指肥沃程度),偏差较大,等到秧苗出现干枯、变色等异常,再补救为时已晚,导致种子质量、产量下降。
如何打破“靠天吃饭”的宿命?在绍兴金融监管分局指导下,中国太保产险浙江分公司联合第三方土壤监测机构开发土地地力修复补偿保险,引导农户修复土壤EC值,形成“指数触发+动态监测+修复补偿”的耕地保护浙江模式。
土壤EC值是表层土壤中可被作物迅速利用的矿质营养的重要指标,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作物生长,需进行干预。
中国太保产险绍兴中支公司副总经理姜伟介绍,在这个模式中,第三方土壤监测机构随时监测耕地土壤EC值,监测结果同步发送被保险人,被保险人可据此进行干预,如施肥、调节干湿度等,直到地力修复,此时保险公司再向被保险人补偿投入地力修复的费用。
“希望通过这一模式,帮助农民改变原有的耕作模式,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综合采取秸秆还田、深松整地、减少化肥农药用量、施用有机肥等措施,修复耕地地力,达到‘地管得越好,补偿金额就越多’,鼓励农民保护耕地。”姜伟说。
在章海清看来,投保初见成效,今年梅汛期,公司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追施复合肥,补充因暴雨冲刷流失较多的硫、钾、氮等元素,确保了秧苗平稳生长。
“因为没有量化工具,往年至少要出梅后一周才能完成追肥,且常常过量,既影响秧苗生长,又增加成本。我们测算,今年每亩地投保成本40元左右,能降低施肥、管理等综合成本百元左右,种子报废率至少可降低5个百分点,产量、质量都将提升,值得!”章海清说。
土地地力修复补偿保险是我省金融创新支持农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据浙江金融监管局统计,近年来,该局支持险企开发备案指数类、收入类、产业链类等新型险种,满足多元化农业风险保障需求。截至2024年5月底,辖内已有地方特色农险120余个,提供风险保障近50亿元,是险种数量最多的省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