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干部在转移兰花
村民抢收玉米
杭州各地迎汛而上!
面对汛情,凝聚力量是主流媒体的重要职责。
6月25日起,橙柿互动和杭州13个区、县(市)融媒体中心,190多个乡镇(街道)微融圈一起直击前方汛情,形成信息互补,实现多态融合,共同打好防汛攻坚战。
几日来,杭州三级融媒体联动,直击杭州各地防汛一线。
制图 李前芳
守护“花田里”
橙柿互动记者 濮小燕 临安区融媒体中心 方远明 板桥镇微融圈 童慧琴
本报讯 临安区板桥镇花田里稻鱼基地,上周还是绿油油的一片,这几天被暴雨打成了一洼洼的水坑,只见几棵稀稀拉拉的秧苗。
“当心,陈师傅。你慢点,脚下滑。”
昨天上午,久违的阳光终于光顾板桥镇。伍云飞一边提醒着村民,一边抢种秧苗。运苗、挑担、播种……6个人要和天气抢时间,尽快把被大水冲走的秧苗一一补种上,把损失降到最低。
基地两头,两辆拖拉机发出急促的“突突突突”声。
花田里是上田村和花戏村共同打造的一个文旅项目,名字各取两个村其中一个字,“花田里”由此而来。
47岁的伍云飞是板桥镇的草莓种植大户,有着近20年的种植经验。他“脑子活”,常常主动找农科院的专家请教技术,参加培训班也很积极,这也让他成了农创客协会的“带头人”。
今年是伍云飞和合伙人共同经营花田里项目的第3年,种了500多亩水稻。为了丰富产业模式,他们还在基地养了虾、鳖、鱼、鸭子等“动物管家”。
连日暴雨,不仅打坏了秧苗,鸭子也“逃”走了,鳖也爬走了。
这几天,他的合伙人一直守在防汛一线,只能靠伍云飞带着几个村民补种秧苗。
“人是铁,饭是钢。大家先吃饭,吃饭!”昨天中午,到了饭点,伍云飞提醒大家先吃饭。
一位村民扒了几口饭,站起来对伍云飞说:“小伍,这雨看样子又要下了。”
这句话说完没多久,倾盆大雨说下就下。
“饭总是要吃的。”伍云飞说。吃完饭后,几位村民喝了两口水,穿上雨披、戴上帽子,冲进了雨里。
看着大家的背影,伍云飞轻轻说了一句:“他们是看着我一步步做起来的,觉得我不容易,拿我当自家人一样的。”
前天,水淹没了机耕路,路都看不见,所有秧苗都浮了起来,飘走了。
“基地里的野生鳖,很贵的,就看着它们从我眼皮底下被冲走了。”伍云飞“想想就肉痛”。
几位六七十岁的村民看到了,比伍云飞还着急,连忙跟他说:“小伍,我们扛点泥巴去把口子堵堵牢,能堵多少就堵多少。”
不过,这个想法被伍云飞叫停了,“暴雨之下,安全第一。”
昨天傍晚6点多,天已经黑了,雨还没停。伍云飞招呼大家回家吃饭。“再干会吧,后面还有70亩要抢种。”有村民提醒他。
“看天吃饭,只要不下暴雨,有把握干完的。”伍云飞说,“政府给我们兜过底的,区里有储备种子,让我们不用急,就算区里的种子用完,杭州还有储备种子库。”
这就像是一颗定心丸,让伍云飞很安心。
兰花“保卫战”
橙柿互动记者 韩晨柯 桐庐县融媒体中心 蔡美兰
富春江镇微融圈 李方舟
本报讯 对52岁的滕海燕来说,昨天是焦灼的一天。
昨天凌晨2点半,一场暴雨骤降,桐庐县上泗村的水位线又上涨了。在洋坞排涝站连夜值守的上泗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邹春华发觉情况不对,马上向村里地势最低的兰花养殖基地走去。
兰花种植户滕海燕在基地大棚里打开与邹春华的微信对话框,敲下了一条求助信息:邹书记,这个水是越来越深了,兰花都要被水淹了啊!
邹春华到基地一看,种在地上的兰花已经泡在水里,水即将没过膝盖,还有不到10厘米就要淹过架子上的兰花。
“必须马上搬走这批兰花!”他喊来4位村委会干部、2位网格员、2位排涝站值班人员,隔壁大棚的养殖户们也自愿来帮忙。
几分钟后,一场“兰花保卫战”在富春江下游的这个村庄开启。
大家找来一艘小艇,一盆接一盆把兰花端到移动架上,再把架子抬到小艇上,运送到隔壁地势较高的大棚里。
暴雨没有停,水位还在涨。每走一步,水都会往套鞋里灌,步子越迈越重。邹春华索性脱掉鞋子,赤脚前进。
从昨天凌晨2点到5点多,近千盆兰花被转移到了安全地带,滕海燕终于松了一口气,一个劲地说“谢谢”。
“这几天,村里的干部都紧盯着排涝,连续好几天没有休息了,他们还为我这件事奔前奔后的,很感动。”滕海燕说。
两年前,她盘下了上泗村这块大棚基地,扩大了兰花的种植规模。她吃住都在棚里,日夜守护着兰花。
几日的暴雨,让种在地里的几千株兰花泡了水,全坏了,架子上的兰花也岌岌可危。
“全部的钱都投进去了,这可怎么办?”电话那头的滕海燕带着哭腔。
目前,滕海燕家中还有近3000盆兰花,她希望,可以尽快出售。
如果你想购买兰花,可扫描左边海报上的二维码,联系滕海燕。
杭州海拔300米的高山上 村民抢收玉米忙
橙柿互动记者 刘抗 淳安县融媒体中心 杨奇
金峰乡微融圈 孙婷
本报讯 昨天,雨消停了一点,金峰乡朱家村党群干部、志愿者与时间赛跑,忙着抢收玉米。
朱家村,在海拔300米的半山腰,林下经济和生态农业是村民们的主要收入来源,水果玉米就是村里很重要的经济作物。
朱家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余珍介绍,2015年,村委会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将农户闲置的土地集中起来,建起党建消薄增收基地,一共有30多亩,种着玉米、番薯、辣椒等农作物。
“水果玉米3月育苗,6月下旬成熟上市。”余珍说,种了将近6亩,每年这个季节都很忙,忙着抢收玉米,抢种辣椒。
连日的大雨,村里“老农”朱大姐有些犯愁,不时朝着梯田望望。她提醒余珍,“玉米得赶紧收,过季就老了。”
平时,都是由朱大姐带着几个村民在村党建基地里育苗、下秧、除草……
人用心拾掇庄稼,庄稼也不负人。今年的收成不错,大概有3000公斤的产量。
昨天上午,趁着天晴,余珍又和村委会干部、志愿者共10多人,一起抢收玉米。
“玉米地里草多,水深,一片泥泞。”网格员朱维说,“但大家的干劲很足,女的分拣,男的扛袋运输。”
“昨天一个上午就抢收了1000公斤,落袋为安。大伙都很开心。”朱维说,“这些玉米都是杭州的企业提前预订好了的,将作为村集体收入。”
朱大姐也很高兴,不仅是为了钱,“这些玉米,是我种下的,可不能看着它‘坏’在地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