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东这个村有三处藏书楼遗迹 留着近百个江南“阊门”

2024-06-23

记者 夏裕

青云村,是一个值得一去的古村落。

青云村位于宁波市奉化区萧王庙街道北部,西靠剡江,北临外婆溪河,南接门前河,南面为牛角尖,北面隔河而居的是小西岭和大西岭等山脉,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浙江省历史文化名村。

今年5月,青云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获批公布。

村里有清末民初古建筑近百处

青云村历史悠久,文风昌盛,村内清末民初的古建筑有近百处。

一进青云村村口,就可以看到“联步青云”四个字。显然,这是一个以读书、藏书、著书为特色的古村落。

说起来,和“平步青云”有关。

据历史记载,青云村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曾是唐朝奉化县令孙原甫选择的居住之地,后来村子就以孙姓人家为主。这一千多年间,青云村出了10多位进士,从布衣到高中,可以说是平步青云。其中,一名明朝弘治年间的进士叫孙胜。

唐朝边塞诗人岑参曾经给杜甫写了一首五言诗:“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

孙胜进士十分欣赏这首诗所描写的意境,受皇帝敕封在村中修建牌坊时,他便从两句诗中各取两个字,把牌坊命名为“联步青云坊”。后来人们干脆把村子改名为“青云”。

历史上记载着孙氏子孙兴办的湖澜书塾、崇文书塾、培文书塾、仰山书塾等书院机构,村中至今还能看到三处藏书遗迹,分别是清人孙锵的“七千卷藏书之楼”、孙鹤皋的“天孙阁藏书楼”,以及位于孙氏宗祠的家族藏书楼。

阊门是江南地区一种特有建筑

确然,光从村口进去,看到的是类似于其他网红村的干净整洁。水池、喷泉、拱桥、凉亭、步道等建成有序,一溪流水环绕,四周绿树成荫,环境空旷而清静。

待进了村内,则又是一番天地,时光仿佛回到从前,古宅错落,街巷纵横,阊(chāng)门、洋房、书楼、宗祠、戏台,布局完整,特色独具。

阊门,是江南地区的一种特有建筑。据文保专家说,在奉化地区,人们习惯将过去大户人家的房子称为“阊门”。

这些建筑不仅保存了古代的建筑风格,也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

青云村拥有近百处阊门,其中景兴、三茂、仁为美等阊门尤为著名。这些阊门不仅是青云古村的重要标志,也见证了青云村的繁荣兴盛和历史沧桑。

其中孙鹤皋、孙从周、孙从钦、孙琴风等名人故居尤为引人注目。

孙鹤皋早年曾追随孙中山致力于辛亥革命,后来弃政从商,他的旧居设计也很有特色:为凹字形、仿洋式建筑;坐北朝南,重檐两层,顶层有阁楼,硬山,双坡洋瓦屋面;明间为厅次间为房室;青砖实砌墙,内部木结构,厅后有双折木扶梯上楼层,次间砌有壁炉,前有庭园,周砌围墙,大门开于东南角,进大门有隔墙,辟有二门。西侧有便门通外。

他购书藏于故宅,名“天孙阁”,系民国时期宁波的知名藏书楼。现在的青云村史馆位于孙鹤皋旧居。

就惦记着这里的一口包子

在青云村,我碰到一位画家孙建伟。他说在这里已经住了好几年,喜欢这里的环境,也是“叶落归根”。

孙建伟今年67岁,父亲是青云村人,自己虽然不是出生在青云村,但童年也曾在这里度过,等上了学,每逢寒暑假会回到爷爷奶奶家,和同村的小朋友摸鱼摸虾,也成了他对奉化最深的印象。

来青云村之前,他在上海、南京生活了50多年。

前几年,他通过朋友认识了奉化人孙伟民,并将自己的画作在弥勒文化园展出,“听说爷爷在青云村还有一间老屋,我就回到了青云村,以后长住在这里”。

爷爷留下的二层小楼是砖木结构,显得拥挤昏暗。孙建伟却十分欢喜,经过一番简单改造后,一开始在一楼建了个画室,二楼住人。随着不断的写写画画,一楼的画室也不够用了,扩张到了二楼。

他很热情地邀请我们去他的画室。一进门,一股子松节油、调色油的香味充盈在房间里。地上,摆放着一幅幅已经画好或还在创作的油画。

画作是他住在这里的一些生活感悟。孙建伟说,他的油画并不具象,更多的是精神和情绪的表达,最近他在创作的系列绘画,叫做“回家”。

青云村很小,如果走马观花,半个小时就差不多逛完了。逛逛走走,和热情的画家聊聊天看看画作,如果有点饿了,推荐去吃青云村包子。

陪我一起逛青云村的朋友,一听说来青云村,就惦记着这里的一口包子,村里就一家卖包子的小店,“肉包子个头大馅料足,比奉化其他地方好吃多了”。

扫码关注“什么是江南”视频号、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