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川为什么?在川干什么?离川留什么?

——追记浙江省驻川工作组组长王峻同志

2024-06-17

浙江援川特别报道·援川干部

三年来,158名浙江援派干部和3000余名各类专技人才跨越2000多公里的山海,在四川大地上挥洒热情和汗水,在浙川之间架起一座座桥梁,不断推动两省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的交流合作,为两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浙江力量”。

记者 诸芸

六月,大凉山的索玛花又开了。

如果他还在——

看到大凉山深处的普格县德育村游客如织,村民们终于吃上了“旅游饭”;

看到就读峨边职中的彝族姑娘海来石里在绍兴的酒店实习后,在成都一家酒店找到了一份主管工作;

看到巴州区的“巾帼工坊”里,年轻妈妈罗雪通过编织中国结,照顾孩子的同时也能挣钱补贴家用;

……

也许他会感到欣慰。

三年前,他受命带队援川。从东海之滨奔赴巴蜀大地,不到两年半时间里,他频繁往返海拔超4000米的高原雪山之间,调研行程超10万公里,航班飞行超过120次,直到生命的尽头依然心系工作……

2024年3月25日,浙江省赴四川省东西部协作工作组组长、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副厅长、党组成员(正厅级)王峻因病逝世,年仅52岁。

有人问:究竟是什么力量,能让一个人这样极致地燃烧自己的生命?

当一个人全心全意

为群众服务的时候

他就会无往不胜

王峻曾写下这样一段话:“当一个人不是为了一己之私而努力奋斗的时候,他就会获得无穷无尽的力量;当一个人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的时候,他就会无往不胜。”

从浙西南的云和县、缙云县、松阳县,到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再翻越山海来到2000多公里外的四川,王峻对待工作始终“拼”字当头。

短短一年半时间,王峻走完了68个结对帮扶县(市、区)。熟悉四川的人知道,这意味着极高的工作强度:四川地域宽广,尤其是三州地区(甘孜、阿坝、凉山),从一个县到下一个县的车程往往要4-6小时甚至更久,极少有高速通达,多是蜿蜒曲折的山路。

大凉山,因为有重重大山阻隔,制约了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这里曾是四川脱贫攻坚最后攻克的堡垒,也是新一轮浙川对口工作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任务最重的地区之一。

入川两年多时间里,王峻上山下乡,走村入户,十余次到达凉山。

2021年6月3日,王峻到四川的第三天就开始调研,首站是大凉山。

2022年3月,王峻用6天时间走遍了凉山州5个县,车程近2000公里。许多人进大凉山都会因为崎岖颠簸,山路辗转而晕车。但浙江省驻凉山帮扶工作队的挂职干部应雨航回忆,在陪同王峻调研时,发现他总在车上听汇报、看材料。有次他担心地问,不会晕车吗?王峻笑答,在浙西南山区工作18年,早就习惯了在山路上翻阅资料。

年轻的时候不干事,更待何时?

王峻曾说:“万里奔行,只为苍生。”

尽心尽力的务实作风,是许多人对王峻的印象。

在浙江省驻川工作组成员何志峰的印象中,王峻总是背着一个黑色的大公文包,步履匆匆。这个大包里总被装得满满当当,电脑、笔记本、随身阅读的书、各项工作的资料,还有一个旧茶杯。两年多时间,原本簇新的黑包早已磨损,提手处也起了毛。在四川两年多时间,王峻记完了6本工作笔记本。

拿浙川对口工作中标志性的“蓝鹰工程”来说。2021年,浙川两省以诸暨——沐川为试点实施“蓝鹰工程”。王峻特别关心这项工作,在他的笔记本里,有关“蓝鹰工程”的内容就写了密密麻麻好几页纸。

先锋书店创始人钱小华记得,他接到过好几个电话,都是王峻在四川各地调研期间打给他的。在阿坝州马尔康市、甘孜州的康定市泸定县,不是高原就是山区,抑或是深夜加班,钱小华能感觉到电话那头的迫切心情:希望他能到四川来,带着文化项目来帮扶当地。作为好友,钱小华总担心王峻的身体,劝他要好好休息,保重身体。王峻反而劝他:“年轻的时候不干事,更待何时,趁自己还年轻,要只争朝夕。”

为盲人颁发结业证书时

他眼眶里含了泪水

儒雅的外表下,是一颗深怀百姓疾苦的心。王峻格外关注残疾人、低收入群体、老人、孩子等弱势群体,他总想为这些人多做一些事,多帮助到一些人。

2022年夏天,王峻到平昌县调研工作。挂职平昌县委常委、副县长的帮扶干部杨文彪记得很清楚,在考察平昌县残疾儿童康复托养中心时,王峻特别叮嘱,这个项目是改善民生、帮扶特殊群体的好项目,要以此为点,面上推开,帮助到更多有需要的人。一年后,在四川省残疾儿童康复工作东西部协作(峨边)现场会上,当他得知平昌县残疾儿童康复中心的规模功能甚至超过了帮扶方永康市时,他很欣慰。

浙江省驻川工作组成员王亚楠总忘不了那一幕,2023年4月,他陪同王峻在绵阳市参加盲人按摩培训班,他看到,王峻在上台为盲人们颁发结业证书时,眼眶里含了泪水。

广元市剑阁县创新推出了“帮帮摊(店)”,帮助残疾人摊主们实现“一摊养一家”。“帮帮摊”摊主杨微至今都很感动,在参加“帮帮摊(店)”项目的启动仪式时,王峻看到坐在轮椅上的他,蹲下来问他需要什么帮助,每个问题都很细。

2024年3月,王峻离开前十天,他依然牵挂着工作。在电话里,他反复叮嘱同事们,要守好岗位,三年援川的最后时间里,不必看望他,不要分心,专心工作。

没有人愿意相信,这会是最后一通电话。

三年前,带队奔赴四川的浙江省驻川工作组组长王峻曾向全体援川干部人才提出了“三连问”。

援川为什么?在川干什么?离川留什么?

三年后,158位援川干部、3000余名专技人才,用实际行动,作出了回答。

长江水依依,山海情不断。

王峻走了,他留下的发言材料里,有着他亲笔写的一行字:三年援川结束,要把挂职干部一个不少地带回浙江。

如今,三年援川即将期满,独独少了他一人。

东海边吹来的风,带来了无尽的思念,巴山蜀水永远记得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