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一个星期才能寄到的苹果50小时就到了 浙江发达的电商经济理念被带到四川

更多“川字号”农副产品进入全国市场

2024-06-17

四川凉山的甬凉“两地仓”

2022年3月,浙江安吉捐赠给青川的“白叶一号”首次大规模采摘。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燕巧 摄

浙江援川特别报道·消费帮扶

记者 诸芸

今年4月春茶上市,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黄杜村的田间地头,白茶芽儿正嫩,迎着阳光泛出鲜亮的绿色,这个“中国白茶第一村”又将迎来一个繁忙的采茶季节。

1700公里外,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沙洲镇青坪村,随着采摘季的到来,茶农强锡香的生活更加忙碌了,她几乎每天都泡在茶园里,察看茶苗长势,估算着头茬白茶的开采日子。

一棵小小的茶苗,是如何翻越山海从遥远的东海边来到西部的大山里?一片小小的茶叶,又是如何改变了许许多多像青坪村这样的村庄命运?

茶农种植“白叶一号” 一年下来收入涨了好几倍

要解开这个谜,就先让时间退回到2018年4月,浙江安吉黄杜村20名农民提出愿意捐赠1500万株茶苗帮助贫困地区群众脱贫。同年,1500万株“白叶一号”茶苗从浙江安吉落户四川青川。

当第一批来自浙江安吉的捐赠白茶苗“白叶一号”运抵青川时,不少人心里还有个疑惑:种茶叶,能致富吗?彼时担任青川县沙洲镇青坪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的王永明心里也没底,因为村里早在三四十年前就种过茶叶,但最终这个产业也没能支撑村民们致富。

但这一次的“种茶经历”与以往大不相同,茶农们获得了许多浙江茶叶专家的帮助,“白叶一号”在青川种植成功。

参加白茶管护知识培训时,茶农强锡香总是不遗余力地向浙江专家请教“茶经”,经过3年多的努力,如今她已经是村里小有名气的“行家里手”,还被村集体聘请为白茶基地管护负责人。

随着新一轮浙川对口工作启动,发展壮大“白叶一号”产业成了来自浙江的帮扶干部们的目标。挂职青川县委常委、副县长的帮扶干部何立剑考虑从全产业链来帮扶。

在他们的牵线搭桥下,青坪村“白叶一号”茶叶产业基地建起了数字驾驶舱,通过采集到的茶叶生长环境数据,县乡两级技术员可以准确看到茶苗长势、基地管护效果,并通过平台实时指导茶田管理,茶农也能通过数字驾驶舱向浙江茶叶专家学习种植技术。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针对“白叶一号”连续3年的检测显示,青川白茶的游离态氨基酸高达7.5%,是普通绿茶的2倍至3倍。这意味着“白叶一号”具备了更大的市场价值。

接下来,是如何让“一片叶子”转化为“金山银山”,真正让百姓受益?打开销路是关键。

何立剑带着挂职青川县的干部们想了各种办法,通过在茶苗生产过程植入产品溯源系统,参加各类展会、开出销售门店甚至进入车站等各种方式,让更多的人知道青川的“白叶一号”。

帮扶干部和当地政府一同探索出了一套“返租倒包”经营模式,一推出就受到茶农的欢迎。

2022年,青川受捐茶苗首次迎来大规模采摘,强锡香承包的白茶园在初次采摘中,一下子销售了200多斤鲜叶和几十斤干茶,给家里增加了一笔不小的收入。

青坪村村民文自金就算过一笔账,承包茶田之前,全家人靠着种玉米、小麦和油菜,年收入不到万元。自从参与“返租倒包”白茶管护模式,收入让人惊喜:第一笔收入是流转出去20亩土地,一年每亩300元钱,可以获得收益6000元;第二笔是管护费,一年下来管护茶园可以获得3.5万元左右收入;此外,还有在茶山的务工费以及茶园的分红收入;一年下来,收入涨了好几倍。

“白茶一号”也带动了青川整个茶产业发展。截至2023年,在浙江的帮助下,青川县已陆续建成“白叶一号”标准化种植基地7075.5亩,部分已满3年的茶园今年预计可采鲜叶1.7万斤,实现销售收入1000万元以上。如果全部进入盛产期后,预计年产值可达5.3亿元以上,覆盖带动900余户茶农稳定增收。

“离太阳最近的苹果”

成浙江人的“水果新宠”

通过消费帮扶,将四川的优质农特产品推广销售到东部乃至全国大市场,援川干部们也铆足了劲想了各种办法。他们不仅从生产源头引入各种先进种养殖技术,提升产品的品质,同时搭建起了浙川两地的物流运输便捷通道。

大凉山的农特产品销往宁波,需要跨越2500公里。过去的运输方式是:货物从大凉山深处各个县出发,穿过重重大山到达成都集散运输,这个过程通常很漫长,导致损耗高、物流成本高,结果销售价格也高,尽管有好的物产,但市场竞争力并不强。

就像凉山州盐源县的苹果,尽管因为海拔高,日照充足,有着脆甜清口的滋味,被称为“离太阳最近的苹果”,也面临着“出川难”的问题。

挂职凉山州委组织部干部一科的援川干部应雨航初到凉山州,给宁波家里寄了一箱苹果,快递费几乎和苹果一样贵,而且历时一个星期才送到家。

在浙江省驻凉山帮扶工作队的协调推动下,“甬凉两地仓”的创新做法破解了这个难题:“两地仓”,最初是借鉴了宁波海外仓的经验。整个模式原理是在凉山州建立“产地仓”,集结凉山州各地区的货品,在宁波建立“销地仓”。

这相当于在凉山州与宁波市之间搭建了一座快速通道,原本5-7天的运输时间被减少到了50小时之内到达,货物运输费用也降低50%以上。

通过“两地仓”,盐源县还开通了盐源苹果冷链专线,整车装货至宁波,现场质检打包分装,再由冷库保存,并发往宁波各区县市场。

这样一来,盐源苹果在浙江市场的销路也越来越好。仅2021年,就有超过8000吨苹果进入了浙江水果市场。数据显示,2021年鄞盐东西部协作消费帮扶5794万元,其中仅苹果类产品的销售收入就超过3610万元,占比60%以上,盐源苹果首次出现在春节前脱销的情况。

很快,“两地仓”模式也在四川乐山等地推广,峨边的乌金猪、雷波的脐橙……大量的“川货”通过“两地仓”进入浙江市场。

物流的畅通为消费帮扶打开了通道。与此同时,浙江援川挂职干部们在销售端也不断发力。

浙江帮扶结对的四川68个县在浙江各地都开起了消费帮扶专馆、专柜,消费者可以通过展销馆直接采购四川优质的农特产品,一头连着田地果园,一头连着消费者餐桌。

这些消费展示专馆、专柜连点成线成片,在浙江织成了一张系统的消费帮扶网,通过这张大网,来自四川的各种好产品顺利打入了东部市场,走进了浙江乃至长三角地区的千家万户。

此外,消费帮扶进机关等活动的举行,打开了“川货”的知名度;

浙江发达的电商经济理念被带到了四川,搭载着电商直播的“快车”,更多“川货”进入东部甚至全国市场……

据统计,2021年以来,浙江采购、销售对口地区消费帮扶产品金额达436亿元。

每天,浙川两地的物流通道上,无数“川字号”农副产品由此进入千家万户,同时也在两省之间搭建起了经济互促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