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龙舟的师傅们 龙舟流行 订单不断

2024-06-10

厂房里,画师忙着上漆,绘上龙头龙身;大街上,不时有货车停靠,搬运龙舟成品……这几天,走进江西上饶万年县梓埠镇,浓浓的龙舟文化扑面而来。

梓埠自古水运发达,舟楫往来。村民李光定从小钟爱龙舟制造,拜师学艺后便是五十载守艺生涯。一墨弹一线,每刨皆匠心。从选木到下水,10多道工序李光定基本靠手工完成。

如今,作为市级非遗传承人,他的心中多了一道“工序”——教徒。

选材

选底筋,也叫选龙骨,是他传授的第一课。

龙骨相当于贯穿龙舟的脊椎,是整条船的关键部位,一般用水分干透且垂直的大杉木。龙骨强度弯度,直接决定龙舟结实程度及弧度,关系着后续工序。

龙骨正、直,行船才能安全快速。

“从木头一端望过去,必须是笔直且轻质的木材。基准线一旦拉歪,整只龙舟就等于报废。”徒弟蔡北峰起初连工具都认不全,现在技艺、口碑与师父旗鼓相当。

教徒

选好材,方可出好彩。龙骨选材要严,培养人才也同样严格。

儿子李贤涨长期跟在身边学艺,为了帮助他搞清每道工序,李光定专门制造了实验舟,标记“①②③……”等符号。犹如教孩童拼积木,苦学基本功3年有余。

尽管技艺在手,李光定师徒并不闭门自守。

比如,第五道工序俗称拗龙骨,是龙舟成型的关键。把五六条高矮不同的木凳摆好,龙骨落在凳上,按照中间低、两端往上顶的方式撑出一个弧度。费力不说,用力不均还会导致较大误差。

师徒几经探讨,尝试吸收现代技法,购买激光弧线仪,并在车间装了两台起吊机。客户发来弧度需求,起吊机同时发力,几分钟就可完成以往五六人半个多小时的工序。

从传统中划行而来,龙舟在当地有了新的生机。

据人民日报客户端

初夏,是龙头雕刻师张伟潮最忙碌的日子。临近端午,也到了密集取货的节点。

张伟潮的工作室坐落在广州黄埔区下沙村一个颇有古意的祠堂里。上午10点,客户就纷至沓来,连夜赶工的张伟潮几乎整宿没有合眼。“到端午前就30个,工作已经饱和了”,张伟潮这几个月的龙头订单,早在春节前就已经排满。

辞掉工作回家创作龙头

张伟潮从小跟在做木工的父亲身后学雕工,5岁,他能雕出龙舟雏形;10岁,他做出了第一个自己满意的龙舟模型;15岁,他有了让人找上门来定做的名气。那时候,张伟潮以为龙舟只是他一时的喜好。直到他在职业学校学完汽修、留校任教,一回家,停不住手的,还是龙头制作。思来想去,他决定辞掉稳定的工作,回家开始龙头创作。“没有一个人支持我,只有我自己相信自己”,那时的张伟潮没有想过未来,只知道他想做喜欢的事。

那两年,张伟潮身边做龙头的老匠人们或退休,或转行,是最愁无人接班的时候。在没人支持的落寞下,张伟潮迎头撞进了这个行当。那是2010年,很快到来的,是龙舟的流行。

改良雕刻工艺 订单没有断过

张伟潮是幸运的,一入行就接到了一笔大订单,一个半月,制作三个龙头。在不眠不休的工期内,张伟潮不知道自己哪里来的勇气,硬着头皮完成了制作任务。老师傅们看到龙头,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地,这门手艺终于有年轻人接手了。

张伟潮的订单从此就没断过,即使已经是广州黄埔区非遗项目“龙舟龙头、龙尾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如今面对每一笔新订单,张伟潮依然像走进考场。心底的忐忑,源于不甘,不甘重复父辈,也不甘重复自己。老式的龙头模样,有着平贴的眉毛,张伟潮将它做成立体雕刻,显得更加威风凛凛;涂抹的变温颜料,令龙头出水的瞬间动人心魄。

张伟潮身上的伤也没断过。“天天跟刀打交道,有时候伤口刚缝了线,回到家一干活,刀口又开了”,手臂上、手背上遍布的伤疤,见证了每一个龙头的诞生。

据中国之声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