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月背“土”特产 嫦娥六号启程回家

2024-06-05

6月4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屏幕上拍摄的嫦娥六号上升器携带月球样品自月球背面起飞的动画模拟画面。

月背“挖宝”顺利结束,嫦娥六号启程回家!

6月4日7时38分,嫦娥六号上升器携带月球样品自月球背面起飞,随后成功进入预定环月轨道。嫦娥六号完成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和起飞。

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被公认为月球上最大、最古老、最深的盆地。在这里开展世界首次月背采样,对进一步认识月球意义重大。

从挖到取再到封装

一气呵成,干得漂亮

自5月3日发射入轨以来,嫦娥六号经历了约30天的奔月之旅,6月2日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预选着陆区。

6月2日至3日,嫦娥六号顺利完成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的智能快速采样,并将珍贵的月球背面样品封装存放在上升器携带的贮存装置中,完成了这份宇宙快递的“打包装箱”。

从挖到取再到封装,一气呵成,干得漂亮!这源于敢为人先的创新设计——

“挖宝”主打“快稳准”。受限于月球背面中继通信时长,嫦娥六号采用快速智能采样技术,将月面采样的有效工作时间缩短至不到20个小时;同时,探测器经受住了月背温差考验,克服了测控、光照、电源等难题,通过钻具钻取和机械臂表取两种方式,分别采集了月球样品。

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主管祝寒友介绍,采样是由机械臂前端的采样装置来实现的,把采到的样放入样品容器以及把样品容器放入大的整个容器之中,都要通过机械臂来实现,所以说它是一个“全能型选手”。

月球背面照片来了

嫦娥六号挖出一个“中”

嫦娥六号着陆器配置的降落相机、全景相机、月壤结构探测仪、月球矿物光谱分析仪等多种有效载荷正常开机,服务月表形貌及矿物组分探测与研究、月球浅层结构探测、采样区地下月壤结构分析等探测任务。这些“火眼金睛”不但能“看清”月球,还能“看明白”月球。

月背之旅,拍照“打卡”不能少。着陆后,嫦娥六号着陆器和上升器组合体携带的“摄影小车”,自主移动并成功拍摄回传着陆器和上升器合影。

6月4日,国家航天局发布嫦娥六号着陆器着陆月球背面拍摄的系列影像图,包括落月过程中降落相机拍摄的着陆区域附近影像、全景相机拍摄的着陆点影像。相关影像数据经鹊桥二号中继卫星传回,影像图由地面应用系统处理获得。

嫦娥六号完成月背采样之后,月表呈现一个“中”字。嫦娥六号月球探测器发了条微博:我看“中”!

这面国旗是用岩石“织”出来的

为什么用玄武岩?

在完成月表取样后,嫦娥六号着陆器携带的五星红旗在月球背面成功展开,这是中国首次在月球背面独立动态展示国旗,也是继2020年12月3日嫦娥五号“织物版”五星红旗在月球成功展示后,中国探测器在月球上再次打上“中国标识”。

这面国旗由特殊的材料做成。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嫦娥六号探测器有效载荷分系统总设计师周昌义说,这面国旗是科研人员通过一年多时间攻关,利用玄武岩熔融拉丝技术制作而成的,它具有更强的耐腐蚀性、耐高温、耐低温等优异性能。

“玄武岩石头来自河北蔚县,把玄武岩运回去以后,要把它粉碎、融化以后拉成头发丝直径大概三分之一的细丝,然后把它纺成线,织成布。”

为什么选用玄武岩?因为在奔月、绕月及落月的过程中,高低温反复交替,国旗对环境的耐受性要求就更高。经过分析,与月壤化学成分相近的玄武岩进入研究团队视野。玄武岩纤维具有非常优异的隔热抗辐射性能,能够抵御月表恶劣环境。

研究团队成员曹根阳教授介绍,月面玄武岩较多,未来建造月球基地需要就地取材,月球玄武岩做成片状或者管状建材,用于月面建造,这样比在地球上取材大大节省成本。

据介绍,未来玄武岩纤维作为轻质、柔性防护材料,将在航空航天,如宇航服、太空舱、月球基地等场景会有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期待嫦娥六号平安回家!

与嫦娥五号月面起飞相比,嫦娥六号上升器月背起飞的工程实施难度更大,在鹊桥二号中继星辅助下,嫦娥六号上升器借助自身携带的特殊敏感器实现自主定位、定姿。上升器点火起飞后,先后经历垂直上升、姿态调整和轨道射入三个阶段,顺利进入了预定环月飞行轨道。后续,月球样品将转移到返回器中,由返回器带回地球。

接下来的月球交会对接难度如何?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段成林说,月球轨道对接和我们熟悉的空间站对接有着极大区别。空间站对接有强大的地面测控支持,全过程有清晰的图像画面,一次不成功可以撤回重来,还可以从自动对接改为手动对接。

嫦娥六号月球交会对接,地面测控能力受限,受制于月地返回窗口、能源、光照等约束,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若一次不成功,撤回、重新组织,将有很大风险错过月地返回窗口。这一时间段,我们的关注点就是上升器能否成功与轨返组合体一次对接成功,并将获取到的月球样品转移至返回器。

期待嫦娥六号带着“蟾宫宝藏”平安回家!据新华社、央视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