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家的朋友圈里有吴昌硕 高家小姐新婚游第一站是吴山十二生肖石

“高半城”的故事里有风雅也有烟火气

2024-05-25

上接B02版

高家诗文书画也有造诣

永丰巷仍有杜诗配梅花的“梅王阁”

前面说,高庄的仙鹤死去一只,吴昌硕书碑“鹤冢”二字。

高家的朋友圈出现吴昌硕并不奇怪。西泠印社小龙泓洞外侧,有一石棋盘和两只石凳。棋盘的主人,是西泠印社早期社员金鉴,字明斋,号奕隐。善于下棋的金鉴找人用严州青石做了这个石棋盘,引来四方棋手与之一试高低,高庄的主人高云麟便是其中之一,凑近看还能看到棋盘上隐刻“奕隐遗枰”四字,就是高云麟题的。

高家虽以经商起家,也非常注重后辈的才学修养。清代《寿松堂诗话》中说,仁和高氏多诗人,高学淳(注:高义泰创始人高尔夔的祖父)“性坦率,诗工尤深”,长子高炳麟(注:高尔夔父亲)刚成年就好古力学,诗文宗法杜、韩,可以说是未来可期。

除了在杭城建造商业帝国,高家在当时的书画圈也名重一时,满门风雅。高尔夔年轻时师从吴门姚凤生学书法,书法精绝。他的六个儿子,在诗文书画方面都有所造诣。老大高时丰,善绘百尺劲松;老二高时显长于画梅;老六高时敷喜画竹、石、菊和人物,在当时有“大松、二梅、六竹”之称,人称“高氏三杰”。三人中,仅高时丰不能印,故未参加西泠印社,但也一直参加西泠印社活动。在西泠印社锦带桥旁,有峭壁称作“规印崖”,因其山形似印规而得名,有高时显隶书题铭勒于壁,款识5行,每行6字。

如今南出庆春路、北至孩儿巷东段,有一条小巷叫永丰巷,巷子里有一段黛瓦白墙上写着“梅王阁”,这里便是高时显旧居。高时显工诗文,诗宗杜少陵,得雄浑奔放之致。擅书画篆刻,画梅尤称独步,红梅绿萼,妍雅绝伦,曾以“画到梅花不让人”一语自负其艺。他收藏前人画梅500多轴,名其居曰“五百本画梅精舍”,其中就有王冕所作梅花长卷,所以叫其斋“梅王阁”,自诩“梅王阁主”。

高时显曾辑“集杜咏梅”一册,画上所题之诗,往往集杜甫诗句而成。初夏的永丰巷树影斑驳,摇晃的阳光洒在巷内白墙的几枝梅花上,旁边还有集杜诗句:溪壑为我回春姿,细推物理须行乐,重嗟筋力故山违,清夜沉沉动春酌。看来孩儿巷coffee walk的路线,可以增加一站:古雅的永丰巷。

这部大家闺秀的回忆录

都是老底子杭州人的生活

历经岁月变迁,双陈巷、西湖高庄、狮子峰意胜庵都已不复存在,今天的杭州人想要更多地了解这个百年家族和杭城风俗,可以去读一读这本高诵芬的《山居杂忆》。

翻开书本,半个多世纪前杭城一年四季的生活扑面而来,个中细节堪称地道。开篇从杭州旧时风俗写起,大年初一不等睁眼,保姆就往孩子口中塞入冷冰冰的橘子和干荔枝,为了讨个好彩头:“橘”“荔”=“吉利”。立夏称人、买青精饭叶子做乌糯米饭;端午的艾草菖蒲、五黄、挂香袋;头伏火腿二伏鸡,三伏金银蹄;立秋的嫩藕、莲蓬、青菱和红菱;冬至的年糕……这些时令与习俗,今日的杭城还大都沿袭。

再来看,当年杭州人时兴去哪里喝茶吃点心购物?

书中回忆,母亲每年都要带孩子们去杭州有名的菜馆知味观吃几次全虾馄饨和汤圆、水饺等点心,去奎元馆吃蟹粉面、虾爆鳝面,有时去游西湖,就到楼外楼吃西湖醋鱼和清炒虾仁。

谈婚论嫁的时候,高父约媒人带上徐姓外甥(后来的女婿)去西湖边的西园茶馆吃茶,点心是猪油瓜仁白糖豆沙水晶包,皮薄而馅多,还有火腿丝、菜卤腐干、千层甜糕等杭州有名小吃。婚事大抵定下后,高母带女儿去“杭城最热闹的商业大街保佑坊选衣料。保佑坊整条街都是绸布店和别的日用品店”。

婚后就是“西湖蜜月游”了。第一次出游,夫妻两人去了城隍山看十二生肖石,城隍山很低,古树茂密,他们坐在茶室里喝茶到傍晚才回家。婚后的第一个月,还去了玉皇山、北高峰、玛瑙寺。

故人远去,四时悲喜。山河动荡,匆匆百年。这位生于1918年封建大家族的高家小姐,婚后与丈夫二人经历了军阀混战和民国政府,以及新中国成立,家庭也从杭州迁到上海,大家族转为小家庭,在20世纪90年代末随子旅居澳大利亚。大概是想念家乡味道,她自己动手做过包子、饺子、馄饨,以及江浙一带爱吃的粉蒸肉、素烧鹅、雪里蕻……记忆中的味道,在大洋彼岸不知可以复制几成?

“回想当年承平风物、熙熙攘攘的热闹景象,真有隔世之感呢。”虽是杭城望族的小姐,笔下老底子杭州人的生活,却妥帖接地气,充满了烟火气和人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