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是中等生

从“顶配”的教育学区 到接受自己的孩子是个“普娃”

我意识到:有些东西比成绩更长远、更重要

2024-04-22

记者 林佳琦

在很多人眼中,高二女生晓月(化名)的教育配置在同龄人当中属于“顶配”:小学毕业于杭州头部的民办学校,对口升入的初中也是区内数一数二的名校。

从小学到初中,晓月的周围从来不缺优秀的同伴,只不过她的成绩一直处于中游水平,是个标准的“中等生”。中考时由于发挥失利,按照录取流程,晓月被填在第八志愿的一所公办普通高中录取。

回望最初的家庭教育规划和孩子一路走来的成长路径,晓月妈妈坦言,这几年曾被身边家长们的教育焦虑所裹挟,也不断地调整心理预期,学着去理解和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

如今,晓月在这所公办普高就读一年多了,晓月妈妈欣喜地发现,孩子脸上的笑容多了,曾经班里的“小透明”,现在竟然承担起了班长的重任。前不久,晓月评上了校级荣誉,还拿到了奖学金,骄傲地说:“妈妈,我请你吃饭,随便点!”

在接受采访的一个多小时里,晓月妈妈频频提到一句话——“我家孩子就是普娃”。她说,只有接受自己的平凡,对孩子建立正确的认知,才能坦然面对来自方方面面的焦虑和考验。

以下是晓月妈妈的自述——

被当时知名的民办小学录取 我在孩子三四年级时感受到了差距

孩子爸爸是医生,我是做财务工作的,我们的职业都需要不断学习、考证,也自认为是学习型的家长。我们就这一个女儿,刚出生时,难免期许很高。

幼儿园时期,几乎每个双休日我都带着女儿奔波在去各类兴趣班的路上,钢琴、拉丁舞、儿童画、英语……夸张点说,琴棋书画都安排上了,空余时间基本都排满。

幼升小阶段,我们选择了杭州头部的一所民办小学,当年想要读这所学校可是相当不容易,孩子、家长都需要面试,学费也不低,但我们愿意为女儿的教育投入。

说实话,能进入这所学校读书的孩子,家庭情况都不会差,我们家是当中非常普通的家庭。进入小学后,一二年级还没有太大的区别,到了三四年级,我们开始感受到了差距。

班上有的家长,会花整整六年时间布局,培养孩子的体育、艺术、科技等特长,花时间和精力参加各种比赛。他们及时捕捉各类教育信息和政策的变化,精准规划着孩子未来的升学道路。当时我们的妈妈群里经常说这样一句话——所有牛娃都是家长规划出来的。

在这样的氛围中,我也不可避免地“卷”了起来。哪个辅导班好,哪个老师不错……我在家长群里搜寻着各种自认为有价值的信息,跟着班上的妈妈们组班上课。

这样的状态持续到四年级,我发现原本活泼开朗的女儿,变得阴郁低沉。而尽管已经如此辛苦,成绩却一直在班里中下水平,这让女儿更感挫败,陷入了自我怀疑之中。

孩子爸爸也跟我多次交流,他认为女儿的成长应该顺其自然。尽管在我的想法中,女儿没有进步是因为还不够努力,但看着孩子的状态越来越差,我也尝试着将绑住女儿的这根紧绷的皮筋慢慢松下来。

一段时间后我发现,没有了这些辅导班,孩子的成绩依然保持在中下水平,既没有上升也没有下滑。也正是从这时候起,我开始接受“我家孩子是个普娃”的现实。

女儿的成绩从初二起有了稳步提升 初三时她选择放弃分配生名额

小升初阶段,身边的家长做出了不同的教育选择——有的进入国际化学校,跳过中考,准备去国外读高中;有的继续“卷”民办学校,花大力气升入当年热门的民办初中。我们小学所对口的公办初中,在区内口碑也很不错,我们便没有过多折腾,选择了直升。

刚进入初中的摸底考试,全年级500多人,女儿排在300多名,一如既往的中等偏下水平。跟小学相比,初中阶段的学习节奏明显加快了,有时晚上11点多,我一觉醒来,女儿房里的灯还亮着。

转变发生在初二阶段,当时正逢疫情,长时间的网课,让学生之间的差距一下子就拉开了。

女儿学习还比较自觉,非常认真地听了每一堂网课,扎扎实实完成每一份作业,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习节奏。小学时总是我买来教辅硬塞给她,到了初中反而她会主动找我,说要买某本教辅,这样的转变让我暗暗欣喜。有时回过头想,如果小学时我不把那根皮筋松下来,可能孩子就会彻底躺平,失去对学习的兴趣。

网课结束回校后的第一次测试,女儿进步明显,这也给她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有时候自信心的建立可能就在一刹那,初二到初三,孩子的成绩每年都在往上走,最好的一次考到过全校100多名。

很快时间来到了初三,女儿一模、二模考得都挺不错,接近重高分数线,但由于初一阶段排名靠后,综合下来分配生的选校位次并不是很理想。我们妈妈群里讨论过,这个成绩段的孩子,还是走分配生更稳妥。

但轮到女儿时,心仪的学校已经没有名额了,可选的是另一所重高分校。在女儿看来,以自己模拟考的分数,可以通过中考考到更好的学校,所以自信满满地选择放弃。这是女儿自己的抉择,我充分尊重,但上台签字的时候,我的手还是忍不住抖了一下。

中考失利 女儿重新被打回“中等生”队伍

那年中考,因为难度降低,高中学校的录取分数线创了新高,很多家长戏称:这是一分一操场的竞争。然而,女儿在这场战役中,落败了。

中考前,有同学妈妈说,要给孩子吃半颗安眠药,以免情绪紧张导致睡眠不足,影响考试状态。当时我并没有当回事,可能也是轻视了中考这件事对她情绪产生的波动。中考前夜,女儿失眠到凌晨两点,这是以前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事。

女儿中考考砸了,跟一模二模的分数相比,低了20多分——语文没有考好,连英语这门强项科目也成绩平平,最大的疏漏出在数学上,一道8分的大题,女儿看错了题目中的条件,一分未得。

那晚,女儿掉了眼泪,再度失眠。也许是之前对自己的预期过高,也许是太想证明自己,填志愿时我们没有拉开足够的分差,前七个志愿全部落空后,最终我们以高9分的成绩被第八志愿的保底学校录取。

我的女儿,又重新被打回“中等生”的队伍中。这次的打击,让她第一次尝到了人生的滋味。

中考后,小学时期的家长朋友们约吃饭,饭桌上大家交流起孩子的情况,他们的孩子大多通过分配生、特长生途径进入了重点高中,这样一比较,心里难免有了落差。作为父母,我们强迫自己迅速调整心态,帮助女儿尽快走出这次的失利。

好在女儿性格比较外放,也愿意跟我们说出心里的想法,经过几天的调整,慢慢接受了这个结果。

高中阶段女儿收获全方位成长

我意识到:有些东西是比成绩更长远的

进入高中后,孩子有了很多个“第一次”:第一次自告奋勇竞选学习委员、第一次上台演讲、第一次拿奖学金、第一次被推选为优秀班干部、第一次当班长……从孩子的表情和状态中,我能看出来,她是发自内心的开心。

高一结束时,我跟她聊过一次,她很坦诚地表达了进入这所高中后的感受。她说:“老师和同学都很好,来这所学校未必不是好事,老师对我的关注更多了,我也有更多的展示机会。”

确实,这一年多来,我感受到了孩子全方位的成长,不仅是学业上的进步,更是成长为一个多面手,组织协调和自我规划能力都有了明显的进步。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她的情绪控制和承受能力,也比中考前强大了很多。高一时有一次考试考砸了,她哭了一场,但很快就自我恢复了。

两次学考,女儿共取得了4个A、2个B的成绩,很多在前八所就读的初中同学,考得都未必有她好。而在我不断调整教育预期的这几年里,我也认识到,痛苦来自比较和差距,孩子的成长过程也是家长的成长过程。

回过头来再看当年中考的失利,我们反而认为是一次很宝贵的经历。在孩子漫长人生中,中考只是一个逗号,远不是终点,而在这个过程中建立起的人生观、价值观,面对挫折时站起来重新出发的勇气,才是比成绩更长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