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大伯双肾多发性结石,还越长越大,自嘲“遗传的结石体质” 中医干预3个月后,他带了7个尿石症亲戚来看诊

中医泌尿专家侯育国: 不要等痛了才治,1厘米以下的结石都可以先中药排石

2024-04-18

记者 张静

肾脏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和尿道结石,都是常见的泌尿系统结石,其中以男性较为多见。这微不足道的“小石头”,大多数人的印象就是发作起来痛不欲生。

“大部分结石都在肾脏形成,在没有造成梗阻前,没什么症状,很多人就不重视。一旦结石滑落到输尿管,会出现剧烈的肾绞痛。”汤养元侯育国医生表示,实际上,剧烈疼痛只是泌尿结石带来的直接感受,其最大的隐藏危害是堵塞输尿管,引起梗阻,而梗阻可能导致肾功能不全和感染。

侯育国,毕业于浙江医科大学,师从泌尿界大咖魏克湘教授。退休前在三甲医院任泌尿外科主任,从事中医泌尿外科、男科临床工作40多年。2011年,侯育国作为医疗专家援疆两年,在阿克苏专门接诊泌尿系统结石的病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不要等痛了再去治,1厘米以下的都可以先中药排石,尽早治疗,防患于未然。”侯育国说。

肾结石0.6厘米,肌酐到了临界

他决定走在疾病前,用中医治疗

曹先生,56岁,2022年体检,左肾发现0.6厘米×0.4厘米的结石,肌酐也上升了。

曹先生平时腰部就隐痛,他担心结石很快长大,更怕忽然掉下来,卡到输尿管,那可太痛了。曹先生还担心肾损伤,怕已经临界的肌酐值再升高……思来想去,他决定走在疾病前头,先用中医治疗。

一向谨慎的曹先生,打听了一大圈,才来到汤养元找侯育国医生看诊。“希望肾结石不要大起来,最好能排掉。”曹先生提了要求。

“那我们一起努力,你的情况,自然排石很有希望的。”侯育国坚定地表示。

喝了2个多月中药,肌酐值明显下降了,腰部隐痛也不见了,但没看到肾结石排出。因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影响,曹先生暂停了看诊。

去年4月,疫情过去后,他再次找到侯育国医生。

“侯医生门诊上,有些病友喝1个月中药,就排出了结石,我可能体质不同,就多花点时间,我有信心的。”3个月后,曹先生还没见石头掉下来,屏不牢去做了B超。

结果肾结石根本没看到,反复和B超医生确认后,他高兴极了:“侯医生帮我免去了后顾之忧,我没想到结石可以无声无息地排掉。”

杜大伯“结石体质”吃中药

之后陆续带了7个亲戚看诊

杜大伯,72岁。几年前体检,发现多发性双肾结晶。他想反正是家族遗传,也没放在心上。

直到去年,他感觉腰部酸胀痛,再去体检,发现双肾泥沙样结晶很多了,左肾还有一颗升级为0.2厘米×0.3厘米的结石。

杜大伯紧张了,四处打听后,去年4月,他来到了中医泌尿专家侯育国的门诊。

“侯医生,我可能是结石体质,肾脏有这么多结石,密密麻麻的。胆囊也有结石,好不好医的?”杜大伯一进门,就心焦地发问。

侯育国安慰他:“你不用担心,肾结石可以排出的,你平时饮食习惯也稍微调整一下。”

杜大伯定了心,开始吃中药。慢慢地,他腰部酸胀痛减轻了。3个月后,杜大伯排尿时突然卡顿,随后一下子轻松了。肾结石排出来了!

杜大伯立刻上医院做B超。医生一对比,告诉他,左肾0.3厘米的结石看不到了,双肾泥沙样结晶也基本清爽了。

喜获好消息,杜大伯高兴得不得了,赶紧“吆喝”患尿石症的亲戚们都去找侯医生。这一吆喝,先后7个亲戚都来到了汤养元。

“我们家好像遗传的,兄弟姐妹都有肾结石。”杜大伯说。

“结石遗传没依据的,但一家人饮食习惯接近,比方说爱吃牛羊肉,喝水又少,相对就容易长结石。”侯育国医生笑着说,“我援疆时,门诊上结石病人特别多,就是当地人饮食结构造成的。”

75岁杜大妈结石尿血3个月

弟弟肾结石排出,她也赶紧来

75岁的杜大妈,就是杜大伯的姐姐,住在临安。

去年6月,她出现了血尿,吓得赶紧上医院检查。原来,一颗0.3厘米的肾结石,已经掉进了膀胱。

杜大妈在当地连续吃了20多天的药,血尿还是止不住,排尿时下腹又很痛,她一上厕所就害怕。不久后,杜大妈弟弟的肾结石排出了,让她赶快找侯医生。

9月7日,杜大妈赶到杭州,到汤养元找侯育国医生。

四诊后,侯育国对症开了7帖中药,并和杜大妈说,1厘米以下的结石,都有希望自行排出的,建议她服中药1个月后复查。

没想到,第9天,二次复诊的7帖中药才刚开始吃,杜奶奶的肾结石就排出来了。

“我刚吃侯医生的中药,血尿就没了。那天突然又尿血,吓了一跳,结果是石头下来了。”杜大妈说,“之后几天我神清气爽,阿弟就催我说,赶紧去复查。”

B超一做,医生说结石没了,杜大妈非常高兴,又跟着弟弟在亲戚朋友间宣传了一遍。

4月18日-5月17日,侯育国在汤养元义诊,针对肾结石、膀胱结石、输尿管结石等泌尿结石,以及慢性前列腺炎、前列腺癌术后等男科疾病,每周送30个专家号。

门诊时间:周三下午、周五上午、周日下午,有需要的读者可以拨打电话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