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7日拍摄的“中国天眼”(无人机照片,维护保养期间拍摄)
AI生成的脉冲星示意图
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发现的新脉冲星数量突破900颗。这是记者17日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FAST运行和发展中心获得的消息。
位于贵州平塘县的“中国天眼”,是世界上最大、最灵敏的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2017年10月,“中国天眼”宣布发现首批新脉冲星,这是中国人首次利用自己独立研制的射电望远镜发现脉冲星。
国家天文台银道面脉冲星巡天项目发现了900余颗新脉冲星中的650余颗。项目负责人韩金林告诉记者,从人类发现第一颗脉冲星到FAST发现首颗脉冲星的50年里,全世界总共发现脉冲星不到3000颗。
“中国天眼”发现的900余颗新脉冲星,是国际上同时期其他望远镜发现脉冲星总数的3倍以上。
不仅如此,“中国天眼”拓展了人类对脉冲星辐射强度的观测范围,其发现的900余颗新脉冲星中,大多数是世界其他望远镜难以发现的暗弱脉冲星,其中包括120余颗双星脉冲星、170余颗毫秒脉冲星、80颗暗弱的偶发脉冲星。
“‘中国天眼’进一步拓展了人类观察宇宙视野的极限。”韩金林说。
近年来,“中国天眼”进入“多出成果”“出好成果”的阶段,首次在射电波段观测到黑洞“脉搏”、发现迄今轨道周期最短脉冲星双星系统、探测并构建世界最大中性氢星系样本……“中国天眼”持续产出重量级发现,为探索宇宙奥秘作出更多中国贡献。
“成果频出离不开‘中国天眼’的稳定运行和相关科研团队的不懈努力。”FAST运行和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总工程师姜鹏介绍,目前,FAST年度观测时间稳定在5300小时左右,FAST性能的不断提升,为持续产出科研成果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脉冲星是什么?
研究脉冲星有什么用?
不少人问,脉冲星是什么?研究脉冲星有什么用?
当天上的恒星演化到末期,恒星发光发热会减少,恒星中气体膨胀的力抵挡不住重力,一下子就崩溃,发生超新星爆炸。质量较小的恒星会变成白矮星,质量再大一些的恒星则变成中子星,特别大质量的恒星最后会坍缩成为黑洞。
据了解,中子星是宇宙中密度最大、磁场最强、转动最快的天体之一。中子星强大的磁场使得中子星在磁轴两端发出射电波,形成两个电波发射光束。由于该磁轴与自转轴并不在一条直线上,当中子星快速旋转时,如果光束扫过地球方向,人类就会观察到一个一个非常有规律的脉冲,因此快速旋转的中子星也被称为脉冲星。
韩金林说,因为每一颗脉冲星都有其特殊脉冲及稳定的转动频率,它们相当于宇宙中具有特定信号标记的“灯塔”,可以帮助构建人类星际旅行的“宇宙坐标系”。
如果人类在未来能够实现“星际穿越”的话,这些脉冲星可以为人类在浩瀚的宇宙中旅行提供“导航”。韩金林举例,若电影《流浪地球》中的场景成真,地球在巨大发动机的推动下,朝着未知且浩瀚的宇宙进发时,这900余颗脉冲星就是900余座“宇宙灯塔”。“我们精确测量出脉冲星在宇宙空间中的坐标,在旅途中时刻监测多个脉冲星信号的相位及对应的位置关系,人类在星际旅行就不会走丢了。”
韩金林告诉记者,如果把搜寻脉冲星比作摘果子,之前发现的脉冲星都是离地面比较近或者相对容易摘的果子。“中国天眼”现在发现的新脉冲星是离我们更远或者更难采摘的果子。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