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邵婷
本报讯 小营公园17号,杭州市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中心(杭州市人大代表联络总站),3月19日上午,一场名为“聆听两会精神、携手小雨伴我”的宣讲会在这里进行,宣讲人是全国人大代表、小营巷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曹琛。
听讲过程中,我们对“小雨”二字十分好奇,深入了解才知道,背后是关于“一个馒头撬动社区基层治理”的温暖故事。
上城区人口密度和香港差不多,拥有1万人口的小营巷社区60岁以上老人2771人,超过四分之一,其中80岁以上高龄老人841人,独居孤寡老人有200多位。
去年7月,天气变热,许多老人没有胃口,跟上门送餐的网格员反映说,有一个玉米馒头,一碗绿豆汤就很好了。社区把这件事跟居民、辖区单位、公益组织一说,大家热情高涨:“我捐面粉”“我捐酵母”……馒头很快做了出来,大家还给馒头取了个名字:小雨馒头。“小”字取自小营巷,“雨”字取自社区老品牌“雨露红巷”。
“楼阿姨您好,我们是社区的社工,来给您送馒头,也来给您发一封倡议信。咱们小营巷的共享厨房要开建了,等建好欢迎您来吃饭,也欢迎您来做志愿者,有什么需求也及时跟我们反馈。”
把馒头送到老人家里,社工们也随口聊聊生活的近况和难处:有居民抱怨装修的噪声太大,空调管线影响了自家生活。网格员也把这些闲聊的信息带出一个个小家的房门,带到社区的议事厅。不多时,问题就解决了。
伴随馒头麦香四溢,基层自治的基础也在小营巷慢慢成形。
赫尔辛基大学人类学系数字化生活实验室博士、城市大脑研究院访问学者陈茁说,小营巷社区的馒头是她在田野调查中遇到的一个很美丽的意外,好比走进一个未来智慧城市的科技装置内部时,却意外发现最核心的组件是纯人工和手工制作的“馒头”,而非单纯人类对技术的操控发挥作用。
未来的城市,未来的社区和未来的治理应该以什么为基础,又可能成为什么样子?陈茁说,小营巷的“馒头”,提供了一个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选择。由“馒头”而缔结的全新、自主、又充满古老智慧的人与人、人与物、人与集体的关系,和由做馒头而不断生发出的社区自治空间,正是撬动新型社区基层治理架构的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