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发现白塔和灵隐寺双塔有“亲缘”关系

千年白塔 百年铁路

2024-03-16

白塔与铁轨

2016年4月,白塔进行保护性修缮时,记者登上脚手架拍下的塔身造像和石刻。

白塔公园里的南宋地经广场有8块石质大地图

(上接B01版)

记者 余夕雯

白塔建于1000多年前

跟灵隐寺双塔有“亲缘”关系

说到钱塘江畔的古塔,大家首先想到的应该是六和塔,它伫立在月轮山上,是杭州一处地标性建筑。

而就在六和塔不远处,位于之江路与老复兴路之间的白塔公园里,还有另一座千年古塔,却常年低调。作为公园主角的白塔,始建于五代十国时期的吴越国末期,如今已经1000多岁了。

吴越国的历代国王都虔诚信佛,虽然在杭州统治不到百年,但大兴佛事建筑,寺院遍布、佛塔林立,使杭州逐渐成为全国佛教中心,有了“东南佛国”的响亮名号。与白塔同时期一兴而起的,还包括净慈寺、慈云岭龛像、南高峰山腰的烟霞寺等。

在众多杭州佛教建筑中,白塔堪称精品之一,它代表着五代吴越国时期最精美的工艺水平和最经典的建筑风格。

白塔共九层,高14.4米,由61块白色太湖石拼接砌筑成,是仿木结构楼阁式的八边九级石塔。每层都由塔身、塔檐和平座三部分组成,塔身上雕刻的佛教图像精美细致,现存133尊造像。1988年,它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塔与灵隐寺内的双石塔还有“亲缘”关系。20世纪30年代,梁思成应邀来杭州商讨六和塔重修计划,妻子林徽因和助手刘致平陪他同行。工作之余,他们一起来到六和塔旁边的闸口,专门对白塔做了测绘和研考,跟当时的六和塔一样,两座历经毁损的千年古塔,彼时都已伤痕累累。

他们惊讶地发现,“闸口白塔除去极少部分外,作风规制几乎与灵隐双塔完全相同……”梁思成认为,灵隐寺大雄宝殿前东西两侧的双石塔,与白塔不仅是同一时期的,甚至有很大可能是出自同一工匠之手。

梁思成将这个重要发现写成了《闸口白塔及灵隐寺双石塔》一文,原定准备发表于1937年《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的《塔》专刊中,这也是对白塔最早的研究。

然而,因抗日战争爆发,这些关于闸口白塔的图纸和文稿只得沉积箱底,没能发表,直到40年后,1986年9月才收录在《梁思成文集》中出版,那一年,梁思成与林徽因早已不在人世。

历经千年风雨,白塔犹如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记录岁月留下的斑驳痕迹。因白塔周围正在进行提升改造等一系列保护工作,我们暂时不能像当年梁思成那样近距离细看白塔每一层的石柱和纹饰,只能远望。不过,塔下的闸口白塔陈列馆值得走进看看,里面详细记录了白塔的前世今生。

龙山脚下龙山河 这是京杭大运河的南端起点

吴越王当年选定这里修建白塔,是有讲究的,与“龙”有关。

白塔公园内,有一条龙山河。龙山,指的是玉皇山,公园地处玉皇山南,龙山河就在龙山脚下。

龙山河实际上就是中河的南段,连通京杭大运河和钱塘江的中河,以凤山水城门为界,北面称中河,南面称为龙山河。因钱塘江水位比龙山河高,为防江水倒灌入城,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国王钱镠在河的入江口设了“两闸”,靠江的称“浙江闸”;靠山的称“龙山闸”。这里也是古京杭大运河的南端起点,杭州人把这一带叫作“闸口”。

吴越时期,南北航运发达,为了指引船舶安全航行,同时也有祭祀江神的作用,钱镠的孙子钱弘佐就在龙山东面的白塔岭上,建起了一座白塔。江商海商的四方百货,从白塔渡口进杭州城内,都需翻坝“闸口”,这也是钱塘江进入京杭大运河的唯一通道,据说当时,在现在六和塔至美政桥一带的江涂上,经常形成长达数公里的停靠区,货物等着进入龙山河,昔日这里的繁忙与人气可想而知。

古闸如今已经不在,只留下遗址,但千年龙山河依然还在静静流淌着,跟白塔一起,阅尽繁华无数,见证历史变迁。

白塔陈列馆外是一个大型广场,叫南宋地经广场。南宋时,白塔邻近皇城,闸口这里就成了进入皇城的必经之地,传说当时有人在这里卖“地经”——《朝京里程图》,相当于现在的旅游交通图,上面标注着临安城的所属来往通道、里程和驿站等。还有一首诗:“白塔桥边卖地经,长亭短驿甚分明。如何只说临安路,不数中原有几程?”用来讥讽偏安一隅的南宋朝廷。

现在的广场是2014年白塔公园开园时打造的,共设8块石质大地图,与南宋时期的上八府对应,它的轮廓和位置关系也都参照了南宋浙江版图,镌刻了南宋时期山、城、水、路的关系。(下转B03版)

本版摄影 记者 陈中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