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吃饭、健身、托育……“一站式”搞定

杭州大力度推进“民生幸福共同体” 打造“家门口的幸福”

2023-12-26

西湖区三墩镇“幸福荟” 市委社建委供图

记者 邵婷

家门口的幸福是什么?

前段时间,杭州市委社会建设委员会、杭州市民政局联合都市快报·橙柿互动,共同发起“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家门口的幸福”新闻共建行动。

有人说,家门口的幸福是“嵌入式”的托育园、养老院、食堂、修理店、运动场、文化馆,就近就便,幸福可感。

有人说,家门口的幸福是要强化空间功能复合利用,让服务“一站式”提供、可持续运营。

也有人说,家门口的幸福是立足各区特点和资源禀赋,做到“一区一品”,共商需求、共绘蓝图。

带着这些目标,我们去寻找杭州式“家门口的幸福”。

读书、就餐、健身、就业 民生服务“一站式”解决

早上,在一楼的城市书房里,孩子们正沉浸书香的世界,这里藏着两万册包罗万象的图书;中午,一墙之隔的幸福餐厅传来阵阵饭香,糖醋里脊,青椒肉丝,清炒黄瓜……一荤两素配米饭才16元,老年人还能享受优惠价;下午,在五楼百姓健身房跑步、打乒乓,社区居民正享受运动的酣畅淋漓……

这里是西湖区三墩镇“幸福荟”,室内共9层,按照“7+X”形式进行设计,即助老空间、健康空间、活力空间、教育空间、治理空间、生活空间、至善空间7大共性服务空间和X项个性、特色化服务项目,在家门口就能体验到的“一站式”民生公共空间。

这就是我们所需要的“民生幸福共同体”。

其实,这些全都来源于居民的现实需要。在建设之初,三墩镇向周边14个社区居民征求了40多条意见。

“我们将这些意见集中汇总起来,按照综合体的功能布局、区域空间以及特色服务的设定,充分融合百姓提出的需求。”相关负责人说。

居民范阿姨正好送孙女来上少年宫,“以前送完小孩,我就没事干了。现在有了这么大一个地方,能锻炼、看书,还有食堂,真是太方便了!”她笑着道别,说自己还要和乒乓球友切磋。

在“一老一小”服务基础上,三墩镇还结合辖区人员结构特点,充分满足残障人士、新杭州人等人群的需求:面向新居民,推出“杭漂驿站”专业社会工作服务,促进新老居民融合;面向残疾人群体,推出“一米之家”励志创业服务基地,帮助残疾人提升生活技能、拓宽就业渠道。

如今,这里已成为周边居民日常生活的核心,达到“10分钟生活圈”内覆盖14个社区、10万居民的成效。各种需求在这儿都能满足,这里也成为居民享受闲暇时光的“幸福驿站”。

乡里的“一老一小”同样幸福

“民生幸福共同体”满足老幼群体高频需求

走进余杭区瓶窑镇“幸福乡里”,73岁的李奶奶急匆匆向二楼走去,她笑着说,自己今天过生日。

这是瓶窑镇“幸福乡里”开展的“朝夕美好长者生日会”活动,像这样的“生日会”,每个月都会在这里举行一次,镇上当月过生日的老人可以聚在一起参加庆生活动。

以“一老一小”服务为特色,“幸福乡里”涵盖居家养老日间照料、儿童之家、婴幼儿成长驿站等常态化服务,因地制宜引入和打造朝夕书房、戏曲剧场、陶艺室、舞蹈室等特色项目,提供养老、托育、文化、健康、便民等服务,构建多元化一站式全生命周期服务。

在余杭区,像这样的民生幸福共同体正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2023年以来,余杭区民生幸福共同体实施类项目共31个,其中24个已完工。

在建设民生幸福共同体的过程中,余杭区还以政府为主导,整合余杭区三院、绿城集团、各镇街慈善分会等30余家社会单位组建“朝夕美好”共富联盟,提供个性化、精准化服务清单15类35项,满足老幼群体高频需求。

就在你身边

杭州民生幸福共同体正不断进入你的视野

社区是民生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民生服务空间如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新需求”?

从家门口的民生服务设施,再到聚集性、多功能的民生幸福共同体,“社区服务集成者”,便是打通这“最后一公里”的破题之法。

目前,杭州全市域正在统筹推进城乡社区“民生幸福共同体”集成改革,提出探索突破社区(村)服务的行政区划,转变公共服务的传统供给方式,以“共同体”形式推动社区(村)综合性服务设施的空间共享、资源共享和服务共享,实现社区(村)服务的功能集成、服务迭代和效率跃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