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文史讲堂·八卦田钩沉

八卦田真的是南宋皇家籍田遗址吗?

2023-12-03

记者 陈中秋 摄

杭州市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杭州市社科院南宋史中心副研究员魏峰

记者 潘卓盈 通讯员 边志鹏

“春天,站在玉皇山上往下看,能够看到这八卦田。看上去它很有些古怪,像是一个神秘的大棋盘。老杭州人都知道这是南宋时的籍田,是用八卦爻画沟塍,环布成象,用金黄的油菜花镶嵌成的边,里面的青菜杭人叫做油冬儿菜,那可真是长得像碧玉一般的绿。”这是茅盾文学奖得主、知名作家王旭烽在小说《茶人三部曲》中描写的“八卦田”。

八卦田遗址公园位于杭州玉皇山山脚,因其奇特的“八卦”形态、四季宜人的风景以及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独一无二。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区域的名称、形状都与今天不同。11月26日,杭州市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杭州市社科院南宋史中心副研究员魏峰做客杭州文史讲堂,用一堂课钩沉“八卦田历史”,为我们揭开八卦田的真实历史面貌。

为什么南宋皇城脚下会有块八卦田?它真的像作家王旭烽笔下写的那样,是南宋籍田吗?我们来听听魏峰的解读。

“籍田”和“郊坛”

2007年,八卦田作为遗址公园对外开放,其介绍说明中写着:“八卦田曾是南宋皇家籍田的遗址,也有学者认为八卦田是南宋郊坛遗迹。”这一说明依据了长期以来广为流传的明人田汝成的说法,同时吸收了学术界有关八卦田为南宋郊坛的观点,体现了对待历史文化遗产的科学态度。

在宋代,“籍田”和“郊坛”其实是差别比较大的两种祭祀。“籍田”是行“籍田礼”的区域,宋人常称“宋承唐制”,宋代的很多制度在延续唐代制度的同时,做出了些许调整,宋代籍田礼就是如此。

北宋雍熙四年(987年),皇帝在先农坛祭祀神农氏,之后在籍田行“三推”之礼,即推犁三次,代表皇帝亲耕。农业事关国计民生,“皇帝亲耕”,一方面是为祈求上天护佑农事;另一方面也是做表率,意在劝农重耕,以图民有所食,确保统治稳定。自唐代起,籍田的位置一般在都城的东郊。

“郊坛”是帝制时代皇帝举行祭天礼仪的场所。祭天是非常重要的国家礼仪,封建帝王认为自己的皇权得自天授,皇帝统治天下是在代天巡狩,所以要祭天。宋人认为,“国莫重于祭,所以作民恭之先;礼无大于郊,所以报物生之始”。

淳熙十二年(1185年)冬至,祭天仪式开始前,恰逢杭州下雨,等孝宗登上郊坛行“奠玉帛”之礼,突然雨止放晴。礼毕返驾,孝宗感慨:“方登坛时雨点下,及奠币玉便晴,此皆上天垂佑。”从记录中可以感受到,祭天礼仪对于皇帝和臣民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象征意义。在皇帝祭天大礼时,天气转好,无疑是一个好的预兆,得到了上天的庇佑。

祭天在南郊

在古人看来,不同种类祭祀的方位是非常重要的。《汉书·郊祭志》记载:“祭天于南郊,就阳之义也。”古人认为,山南为“阳”,所以祭天要在南郊进行。

说起祭天,人们马上会想到北京的天坛。北京是明清两朝的都城,北京天坛就是明清时期帝王的祭天场所。探究古代的郊坛,必须从都城这一层面来分析。郊坛这种建筑,不是地方上的首府、治所可以随便设立的,只有一国的都城才有资格建造郊坛,举办相应的祭天活动。

杭州是南宋故都,它在当时必然拥有国家性质的祭祀性建筑,这是区别于其它城市的重要一点。从宋画里表现的祭祀场景也可以看出,宋代郊坛是一个夯土形成的台基,参与祭祀活动的礼仪队伍叫作“卤簿”。南宋时期,重大祭祀时卤簿队伍在御街上行进,是当时杭州非常重要的节庆活动,宣示了皇权的正当性、合法性。

历史上,唐代长安城、北宋开封城、明清北京城等很王朝的都城,整体呈现方形,比较规整。北宋开封城的平面图上,郊坛和籍田的位置清晰可见。由此可以看出郊坛和籍田的方位是非常明晰的。在南宋,八卦田也不可能同时作为籍田和郊坛,因为二者方位、功能不同,不可能混淆。

南宋绍兴十三年(1143年),殿前都指挥使杨存中等人在杭州西南郊的龙华寺以西,觅得一块空地,“东西长二百二十步,南北长一百八十步”,并建议在此设立郊坛。靖康之变后,南宋政权一直颠沛流离,绍兴八年(1138年)定都临安后,宋高宗非常希望尽早建好郊坛,并进行一次正式的祭天活动。

自七月至十月,耗时约三个月,郊坛即告建成。就在当年,宋高宗举行了定都临安以来的第一次大规模祭天活动。

郊坛祭祀,龙华寺游赏

古代祭天礼仪之前会进行斋戒,所以必然会设置斋宫、斋堂这种场所。北宋时,把这种场所称作“青城”,即用青色帷幔搭建的临时场所。到了南宋,也用幕布搭建斋堂,如遇下雨天气,则会借用附近的龙华寺、净明院、天龙寺等寺庙。

龙华寺始建于后晋开运元年(944年),是杭州当时著名的寺院。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在杭州任职时,曾去过龙华寺游赏,还留有题名。司马光后来也到过这里。北宋时期,龙华寺还建有一座司马光祠。苏轼也曾在龙华寺游览,并留下这样的题名:“苏轼、王瑜、杨杰、张璹同游龙华,元祐五年岁次庚午三月二日题。”

南宋郊坛设置后,附近还建有其他祭祀场所,许多官员曾参加祭天等祭祀礼仪,在龙华寺停留,也有大量题刻。比如,宋宁宗时期的宰执京镗,他在庆元二年(1196年)曾拜右丞相,多次参与南郊等祭祀,并留有题刻。

南宋文人韩元吉有诗作《龙华寺傅大士真身像》:“古寺郊丘侧,钟鱼晓未喧。双林有遗骨,瑞萼记名园。粒石嗟余饭,神槌想叩门。蚕桑犹有谒,鼓舞动山村。”第一句“古寺郊丘侧”就是说郊坛和寺庙挨得很近。

龙华寺今已不存。其故址现在是将台山停车场,这里曾是一家水泥厂所在地,该厂主要以施家山、贺家山、马儿山和将台山南坡等山体岩层作为制造水泥的原料,常年开山取石,龙华寺所在岩体由此被破坏,题刻等皆已不存。

郊坛为何被讹称为“八卦田”?

造成八卦田功能争议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明代以来的相关记载。

明嘉靖九年(1530年),王阳明的门人薛侃、钱德洪等人为纪念其师,在杭州修建了天真书院,作为王阳明专祠和门人讲学之地。2002年,天真书院遗址被发现,位于八卦田北侧、吴越郊坛下的位置。如今,从杭州白云庵旁的山路走上去,还能看到天真精舍遗址。

万历七年(1579年),天真书院被毁。万历十二年(1584年),天真书院又得以复建,同时还建立了祭祀王阳明及其门人的勋贤祠,记录此次复建过程的《勋贤祠志》中,明确记载所属田产中有八亩土地位于“郊台”。

但是,薛侃在修建天真书院的时候,在南宋郊坛遗留的大型台基上建了一个太极亭,这是南宋郊坛被讹为八卦田的一个关键因素。

南宋灭亡后,郊坛随之被毁,郊坛及其附属的土地成为附近寺院扩建或田产的来源。至元二十年(1283年),净明院僧人想将郊坛之地复为农田。因为这一区域中间有薛侃所建的太极亭,周围又形成了块状的耕地;同时,南宋郊坛和籍田原本清晰的位置,在部分明人的认识中已经有所混淆,这一区域便逐渐被讹传为八卦田。王阳明的门人黄绾,曾将“龟畴”与“籍田”并称,八卦田和“籍田”在天真书院的兴废过程中被联系在了一起。

今天八卦田遗址公园的说明主要引述了明代杭州人田汝成《西湖游览志》的相关记载。田汝成本人熟于掌故,但不擅长考证,在编此书的时候也未明确记载这一说法的来源。在其成书不久刊刻的《今朝西湖图》中,八卦田并非八卦形状,而是近圆形,其名称也不是八卦田,而是“宋籍田”。

从历史上的八卦田的形状而言,大多时候为圆形或近圆的不规则形状,八卦形态并不是“八卦田”得名的主要原因,不是历史形成的遗迹形态,其中心高出的台地应是南宋郊坛遗留。

今八卦田遗址公园所在位置,在南宋时期就是郊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