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观看视频
今日提醒
见习记者 周文锐 通讯员 杨陶玉
44岁的李想是一名传媒工作者,经常不按时吃饭,肠胃也因此落下了病根。
大约三四年前,李想发现自己的下腹部时不时就会隐隐作痛。当查到“胃肠镜”时,医生告诉李想,“你的胃部有炎症,并伴有轻微的糜烂,肠道内还有一处0.8厘米左右的息肉”。这是李想第一次认识到自己的肠胃状况,他回忆说,过了几个月,在医生的帮助下,他切除了人生中的“第一个息肉”。从此以后,养成了每隔一两年就做一次胃肠镜的习惯。
为什么频繁腹泻和胃肠不适?
幽门螺杆菌在作祟
今年7月左右,熟悉的“隐痛感”竟又一次找上门来,而且症状更严重,疼痛更加明显。李想说,“上一次出现这种感觉的时候,我还能吃一点中辣的、凉的、硬的食物,但是这一次只要稍微吃一点微辣的、凉的、硬的,甚至吃饱一点就会拉肚子!严重的时候一天要上四五次厕所,并且伴有明显的腹胀,总感觉胃里有东西消化不了”。
于是他找到浙江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潘文胜主任医师寻求帮助。
胃肠镜检查发现,李想的胃部有多处芝麻状的红色小点,这是炎症的表现。潘文胜怀疑这或许和幽门螺杆菌有关,于是抓取了李想的胃部组织活检,并顺便让李想进行了“呼气”检测,事后两种检测结果都表明HP阳性。
“患者的频繁腹泻和胃肠不适,大概率是因为幽门螺杆菌导致胃肠部始终处于应激状态造成的。”不仅如此,潘文胜在李想的肠部还发现了一处新长的息肉,好在这次的息肉并没有“刁难”李想,潘文胜在胃肠镜过程中便处理掉了,这也就杜绝了它日后癌变的可能性。
李想说,“吃了两个星期的药以后,胃肠部的症状好了许多,如今1个月过去已经基本上好转了,甚至可以吃一点辣的了”。
浙江人患病率五成以上
如何防治幽门螺杆菌?
潘文胜介绍,感染幽门螺杆菌的人群,在我国人口中占40%-70%,这个比例在浙江还会更高一些,达到50%-70%,因此中国人应该格外重视对幽门螺杆菌的防范和治疗。
检测自己是否携带幽门螺杆菌的方法有5种,潘文胜说,分别是胃镜活检、抗体、培养、呼气试验、粪便抗原,像李想采取的是胃镜抓取组织活检和呼气的方式,老百姓日常在家也可以选择购买抗原检测大便。需要注意的是,以上5种方式中,只要有1种指标提示阳性即确定携带幽门螺杆菌。
如果确诊感染幽门螺杆菌,应第一时间找专科医生制订治疗方案。一般来说,大部分幽门螺杆菌患者接受药物治疗即可,用药14天,吃完药后1个月复查,若检查结果为阴性证明治疗成功,若检查结果依旧为阳性,则需接受幽门螺杆菌的耐药测定,重新调整方案。
倘若幽门螺杆菌造成了胃部黏膜病变,则需要手术干预治疗。患者治愈后,一定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否则极易复发。
潘文胜表示,中国人感染幽门螺杆菌主要和饮食习惯有关,每个人都是易感人群,如果一个家庭的饮食习惯不好,感染幽门螺杆菌的几率就会增加,因此提倡就餐时尽量使用公筷,和不熟悉的人吃饭时甚至采用分餐制,避免交叉感染。非萎缩性胃炎且没有幽门螺杆菌的患者2-3年做一次胃镜即可;有萎缩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胃蛋白酶原下降、胃部萎缩、肠化的患者,1-2年做一次胃镜;如果有细胞的变异、不典型增生的,需3-6个月做一次复查。
息肉放任不管很可能5-10年癌变
40岁以上人群定期做肠镜非常重要
潘文胜表示,我国接受肠镜的人中,有30%-40%的人发现有息肉,如果放任不管,很有可能在5-10年间发生癌变。
因此,40岁以上的人群定期做肠镜非常重要!正常人如果没有息肉,可以每隔3-5年做一次肠镜;如果有1厘米以下的息肉且次年复查没有新发,可以2-3年复查一次;如果有1厘米以上的进展期腺瘤,需每年复查一次;如果息肉伴有重度不典型增生,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需要内镜下切除或者手术切除治疗后,每隔半年做一次检查,3年后,每隔一年复查。
潘文胜介绍,5毫米以下的息肉可以在肠镜下直接“冷切除”,如果息肉的表面凹凸不平,怀疑有癌变倾向的,建议住院以后行电凝电切手术,倘若已经发生癌变,且癌变的浸润深度超过1毫米,这种情况下需要手术治疗。
为什么会长息肉?潘文胜说,学术界普遍认为可能和饮食、遗传有关,尽量少吃腌制、油炸的食物,一定不要吃霉变的食物!同时,长期的抽烟、喝酒、久坐等不良生活习惯也有造成息肉的可能,值得注意的是,精神压力和精神创伤较大的人群,患息肉的概率也较大。
肠癌和胃癌都是我国国民高发的癌症,对此,潘文胜建议,40岁以上或长期感到肠胃不适的人群定期进行胃肠镜检查。一般来说,一次肠镜10分钟左右,胃镜5分钟左右,如果选择无痛,术后20-30分钟后,苏醒即可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