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级敦煌文物来了

中国丝绸博物馆推出重磅敦煌特展 多数展品首次在杭州乃至浙江展出

2023-07-13

记者 余夕雯 通讯员 李晓雯

3000多公里,是杭州与敦煌的距离。即便是飞机可以直达的现在,这个距离仍然是遥远的。但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来说,杭州与敦煌又是异乎寻常的近,有着千年之缘。

7月12日,玉皇山脚下的中国丝绸博物馆,“文明大观:丝绸之路上的敦煌”特展正式亮相。作为“2023丝绸之路周”的重磅主题展之一,这次特展借展文物100 余件,一级文物达40件/套,展示敦煌作为丝绸之路咽喉要塞的重要作用。

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季晓芬说,这次的敦煌展很不一样,首次突破了壁画艺术的限制,以敦煌相关历史文物为载体,展现了丝绸之路上的东西文明交流和互鉴,展品包含众多国宝级文物,多数文物都是首次在杭州乃至浙江展出。

展览免费开放参观,将持续至8月22日结束,这是一个了解敦煌文化的好机会,希望大家别错过。

驼铃声声出阳关

走进展厅,仿佛一下子来到了鸣沙山下、驼铃声声的敦煌。

展览第一部分聚焦古代敦煌的政治与经贸。敦煌东接中原,西邻边疆,千百年来,它始终是中原通往西域的军事政治重镇和丝路商贸咽喉。西击匈奴后,敦煌成了从西域进入河西、中原的重要关隘,成了汉朝经营西域的基地,守卫丝路安全的门户。因位置卓绝,敦煌也控制着东来西往的商旅:向东可达长安、洛阳;向西可入大月氏、安息等国;北行可交大宛、康居、大夏等国。汉客、胡商、使节,纷纷落脚敦煌,西出阳关,生还玉门。敦煌经贸的繁荣兴盛,映出丝绸之路畅通、中西文化交流频繁的盛世光彩。

在这个部分,展出的主要是敦煌郡从汉到宋的出土文物,如陶俑、简牍、文书等,展现丝路的繁荣,解读中原政府为保护丝绸之路安全所采取的治理措施。

敦煌博物馆藏的汉代黄羊夹很有意思,是一个捕猎用的工具。当时,戍守边关的将士、驿站管理人员在闲暇时使用黄羊夹捕猎以补充肉食。黄羊夹通过圈绳顺时针拧劲,等距离串编木柴,中间孔洞要比黄羊蹄子稍小,黄羊蹄子一旦踩进,木柴形成反翘,黄羊腿就无法退出,功能有点像今天机器上的卡簧。

使用时,在黄羊经常经过的小路上挖小坑,将黄羊夹系上长绳,架空在陷坑上,掩土伪装,绳子一端用木桩拴牢,这个过程叫下套、下圈套。通常会在不同的路径上下多个套,然后等待猎物中圈套。

浙江和敦煌的千年之缘

除了作为东西方贸易中枢,敦煌也是丝路多元生活的荟萃之地。南朝萧梁史学家刘昭描述,当时的敦煌是“华戎所交,一都会也”。世世代代居住在敦煌的各族人民,创造了丰富灿烂的物质文化,同时也构筑了丰富的精神世界。

特展的第二部分,从北凉石塔到生活器具、从写经到画像砖,从文字、形制、图案等各方面,可以回望千年前敦煌地区的民生百态,一窥古人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娱乐竞技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实证了古代敦煌是世界四大文明交汇之处。

敦煌地区的衣冠服饰、饮食生活丰富多彩。石窟壁画上,有褒衣博带的中原服饰、北方少数民族服饰、中亚西域服饰,还有海外黑人身影。敦煌人的饮食也是东西交融,主食为饼、馎饦(bó tuō)、浆水冷面、糌粑等,蔬果有葫芦、萝卜、生菜、石榴、胡桃等。

第三部分讲的是浙江与敦煌的千年之缘。从古丝绸之路的开通起,浙江会稽人郑吉担任汉代第一任西域都护,敦煌与浙江之间时有商人僧侣交通往来。汉晋时期,浙江地区烧制的青瓷器中,出现了为数众多的胡人形象,集中反映了丝路的繁盛状况。五代宋元以来,浙江地区兴盛的文化、科技和艺术,远播至敦煌等河西陇右地区,成就一段历史佳话。

20世纪初叶,随着震惊世界的莫高窟藏经洞内数万件古代经卷、文献、绢画的发现,一门新兴的学科——敦煌学由此诞生。在抗战的动荡岁月中,敦煌艺术研究所艰难创建,成为敦煌研究院的前身。首任所长常书鸿,就是我们杭州人,他被誉为“敦煌守护神”。随后,一代又一代的浙江人坚守在敦煌,他们为守护和研究敦煌,世代奉献。除了常书鸿之外,现任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今年85岁的“敦煌女儿”樊锦诗,也是杭州人。

复原莫高窟“万神殿”

为了让观众更加直观地感受敦煌洞窟与壁画艺术,在展览现场,还重点还原呈现了莫高窟第285窟复原模型。

为什么是285窟?这个洞窟被称为中国的“万神殿”,开凿于西魏大统年间[主室北壁发愿文中存有西魏大统四年(538年)、五年(539年)记年],是敦煌石窟中最早有确切开凿年代的洞窟。

窟顶四披绘有中国传统神话诸神与佛教护法神形象,有摩尼宝珠、力士、飞天、雷公、乌获畏兽、伏羲、女娲等。四披下部一周绘有36身禅僧于山间、草庐中坐禅。山林间绘有各种野兽及捕猎场景。中段通壁绘有《五百强盗因缘》故事画。以佛教为主体,又融合了道教、印度教、婆罗门教、古希腊神话等,多元的文化融合在这一个洞窟中同时呈现,被形象地称为“万神殿”。

多元与融合,也是丝绸之路上永恒的主题。“丝绸之路”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地理学上的概念。

著名学者季羡林曾说,世界四大文化体系汇流之地,其中一个地方就是中国的敦煌。这里见证了古丝绸之路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交流互鉴、融合创新,实证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性: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季晓芬向每一位杭州市民发出邀请,“请大家走进展厅来看看,相信每个人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情感共鸣”。

“2023丝绸之路周”开幕

一系列展览及研学活动将精彩呈现

记者 余夕雯 通讯员 李晓雯

驼铃声声,舟楫相望,绵亘万里,延续千年;“一带一路”连接中国与世界,连接历史与未来。

7月12日,由国家文物局、浙江省人民政府主办,浙江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浙江省文物局承办的“2023丝绸之路周”活动,在中国丝绸博物馆正式拉开帷幕。本届“丝绸之路周”主题为“丝路同行 互鉴共赢”,特邀匈牙利为主宾国,由中国丝绸博物馆和匈牙利布达佩斯应用艺术博物馆执行承办。

开幕式上,《2022年度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年报》正式发布,主题大展“文明大观:丝绸之路上的敦煌”同步启幕。本届丝绸之路周还将精心组织推出一系列展览、学术研讨会以及丝路研学、丝绸之路文化进校园、丝路文物海报接力、“百馆百物”短视频接力等系列精彩的国内外联动活动。

另外,结合“2023丝绸之路周”及“文明大观:丝绸之路上的敦煌”特展,中国丝绸博物馆将特邀国内敦煌学知名专家学者以及策展团队的老师做客“经纶讲堂”,推出“敦煌故事”系列六讲,丝路主题工坊、手工体验等社教活动也将陆续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