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文学奖得主陆春祥新作

用文笔勾勒新富春山居图

2023-05-03

好书试读

庄子有言:“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富春山水,就是陆春祥的山林与皋壤。

新书《水边的修辞》是鲁迅文学奖得主陆春祥抒写家乡历史与情怀的长篇散文作品。

陆春祥,笔名陆布衣,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浙江散文学会会长。已出版散文随笔集《病了的字母》《字字锦》《乐腔》《连山》《云中锦》等三十余种。主编浙江散文年度精选系列、“风起江南”散文系列五十余种。

全书以富春江为核心视角,通过你、我、他(她)三卷的全面挖掘,通过串联古今、勾连彼此的浪漫抒写,传达出浓郁的家乡情怀,擘画一方土地上延绵几千年的文化与精神。

富春山水有四姓,姓桐,姓严,姓范,姓黄。桐君老人之桐君山,严光(严子陵)之富春山,范仲淹之春山,黄公望之《富春山居图》。

“你”卷讲述了桐君、严子陵、范仲淹、黄公望的历史故事;“我”卷讲述作者在富春江边成长与生活工作的体验;“他(她)”卷通过访谈中通创始人赖梅松,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胡培松,梅花奖得主陈雪萍,以及奥运会羽毛球冠军陈雨菲,展现富春江边新的传奇故事。

“现在,春山谷雨前,我一路奔跑,去富春山中,摘取芳嫩和云烟。”在富春江边长大的陆春祥,富春山水是他文学版图上真正的故乡。他以串联古今的方式讲述家乡,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故乡抒写视角。

精彩书摘——

《桐树下的茅屋》

眼前甚好。异水奇山,独绝天下。在桐树下,结一座庐。

《淮南子·修务训》中有一段著名描述,说的是神农尝百草的故事。

这自然是一个传说了,不过,合情合理:

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蠃蚌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这是作者刘安替我们设想的先人的生存环境。

在那种环境下,人类别无选择。吃嫩草,喝生水,吃果子,吃螺肉,吃蚌肉,吃咬得动吞得下的各种软体动物。如此不顾一切地吃,一日而遇七十毒就不奇怪了。其实,毒远远不止这些,七百种都有。果然,坏消息不断传来,这个部落的人中毒,那个部落的人生病,接二连三,有时竟然成片倒下。

神农挺身而出。

神农采取的方法,既治标,又治本。他尝过百草,试过水质,他吃各样食物,然后,将百姓召集起来,神情虽有些憔悴,但语态坚定而有力:这些,我已经尝过,大家可以放心吃。他又指着另外一堆东西,拱手作揖,大声告诫:这一些,我也已经尝过,你们不能吃,不要去碰,会中毒的!

接下来的日子,他在广阔的原野上奔波,寻找合适的土地,什么作物需要什么样的土壤,一点也马虎不得,干燥、湿润,肥沃、贫瘠,都要一一注意。做完必需的准备工作,神农开始教百姓种植可以吃的常见食物品种了:稻、粟、豆、麦、黍,当然,还有各种蔬菜。

神农救民于水火中,他就是百姓眼中的神。他早已具备各种生活常识,对病理学也有相当研究。尝百草,不仅是替人类找寻食物,也是在探索可以医治人类疾病的途径。

神农尝百草,其实不是一个人,他有小团队,团队中有个背着药篓的小伙,父亲给他取名为迷榖。“迷榖”是传说中一种特别的树木,“其状如榖而黑理”,花朵鲜艳透亮,戴上这种花,脑子会异常清醒。

迷榖能吃苦,人又聪明,常常会为一味药的药理药性、一个病案的细微差异追根究底,神农像教儿子一样全方位教他。有一天,神农对迷榖说:小子呀,你的医术已经和我差不多了,急需我们救助的百姓到处都是,现在,我命令你到南方去,那里偏僻蛮荒,那里毒虫成群,那里的百姓缺医少药,你可以独立去闯荡了。

嗯,师父,我也正有心去南方,看一看那里五彩的世界。迷榖眼望神农,坚定地答道。

迷榖带着师父的嘱托,告别了神农,告别了父母,背着常用药包,往南方而来,开始了千山万水的艰难行程。

往南,再往南,行行复行行,迷榖一路行,一路医。荏苒的时光,将他的须发染白,数十年救人命无数,他也积累了更多的医案。不过,人终究不是铁打的,终要老去,当脚步日渐沉重之时,他觉得,应该找一个地方停下来。

就是这里了,迷榖满意地打量着眼前:一条清澈大江,绿波缓缓静流,另一条斜地里杀出的支流将一座山紧紧围绕。山不高,却葱郁,东边山坳有一大片平地,桐树茂盛,此山与一望无际的群山逶迤相连。这是一个秋日的午后,暖阳温顺。阳光洒在江面上浮起的金光,犹如夏日夜空灿烂的群星那般耀眼。迷榖转身往山坳走去,他朝那棵伞盖突出的桐树走去。他要在桐树下结一座庐,这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地方,他断定。

大江边,桐树下,一座茅庐,一位白发白须者,开始了他新的传奇。

茅屋不大,只有三间,左边卧室兼作书房,右边一间用来研药、制药,中间客堂诊病。门前院子空旷,篱笆内外均可栽药。日光朗照,江风轻拂,著名医生迷榖,迅速扎根于此,如一朵花一样灿烂地开在水边。

桐树下的茅屋,与桐树上的鸣鸟一样,很快就显出无限的生动,百姓扶老携病忧愁而来,千恩万谢开心离去。迷榖诊病,从不收钱,他的药,取之于山,用之于民,他脑中时刻显现神农救万民于困苦中之动人场景。当人们问他的姓名时,他总是笑笑,指着门前那棵桐树说:我姓桐,桐树的桐。白胡子老人于是不再说话,转身忙碌去了。解除了病痛的百姓一商量:我们就喊他桐君吧。对一个人称君,那是最敬重的了,桐君,我们尊贵的朋友。

春水汤汤,桐叶清香,以下两个场景,一定是桐树下那幢茅屋中的日常。

其一,授徒。桐君觉得,一人之力,终究有限,他要教授更多的学徒,使他们像桐树种子那样,长满此山彼山,福荫人们。于是,他在采药、治病、访问村民的过程中,不断物色机灵的小青年。于是,桐树下常常听到桐君授课、学徒们读书声琅琅。那种声音整齐、清脆,伴着桐树上的鸟声,汇奏成一首美妙的曲子,在山间悠悠飘荡。而每当一个特殊病案出现时,桐君也会有意识地给这些学徒讲重点,如何识药性,给病人更好地用药。许多时候,他会带着这些学徒,上山识药采药,并谆谆教导:此草有毒,彼草微毒,眼前这株,无毒却大补。

其二,写作。《桐君采药录》与《黄帝内经》《神农百草经》一样,皆为中国古代最早的医药学著作之一。桐君根据草木药性,将其分类为上中下三品:无毒且能多服久服,强身健体的为上品;无毒或有毒须酌量使用,能治病补虚的为中品;多毒、不能长期服用,但能除寒热邪气、破积聚的为下品。桐君还创造了“君臣佐使”的药物配伍格律,君即主药,臣即辅药,佐即佐药,使即引药。这种中药方剂的基本原则,至今一直沿用。

你或许会质疑:那时有文字吗?桐君虽生在文字尚未形成的远古时代,但我判断那个时代已有独特的结绳记事法,桐君的记录经人们口耳相传,在文字诞生后,由后人托名著录成《桐君采药录》而流传。

后世,更多永久的纪念都指向了这位医者:县以桐名,潇洒桐庐郡;山以人名,桐君山;塔以人名,桐君塔;江以桐名,桐庐段的富春江又叫桐江,江中有沙洲名桐洲,富春江支流分水江又叫桐溪;再后来,纪念桐君的名字则如桐树籽一样多,桐君街道、桐君广场、桐君路、桐君堂,重庆还出现了著名的桐君阁制药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