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一医院里的小花园,有一个水池。
20世纪80年代末的市一医院食堂和宿舍
市一医院通过都市快报,邀请市民说一说“我和市一的故事”,聊一聊当年您与市一医院的回忆。您见过当年市一医院的模样吗?有哪些如珍珠般闪耀的珍贵记忆?欢迎大家留言,说一说您和市一医院之间的故事。我们将从中选出10位留言者,每人送出一份市一医院100周年“纪念邮票”。
参与方式——
1.扫码或下载橙柿互动App,在橙友圈健康频道“健康快报”发帖,带标签#百年市一#,以图文形式,分享“我和市一的故事”。
2.关注都市快报和浙医在线公众号,在相关文章后留言,分享“我和市一的故事”。
3.信件、照片等,可寄到杭州市拱墅区体育场路218号杭州新闻大厦1503《都市快报》科教中心健康部(请备注“我和市一的故事”投稿)邮编:310041。
时隔近百年,太爷爷和妈妈出现在同一报纸版面上
旅居国外的张女士分享“我和市一的故事” 难忘童年回忆,市一相当于我的半个家
记者 俞茜茜
见习记者 吴双 通讯员 李煦
从1923年到2023年,从浙江省立传染病院壮大成为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集团,通过数代人努力,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已经走过了100年风雨历程。市一医院通过都市快报、浙医在线,邀请市民说一说“我和市一的故事”,聊一聊当年您与市一医院的回忆。(详见2023年4月12日《都市快报》11版)
文章刊发后,勾起不少人对市一医院的美好回忆,很多读者到都市快报微信、浙医在线微信、橙柿互动App后台留言,还有读者手写信件,向快报分享了自己与市一医院的故事。旅居国外的张女士来信投稿,回忆了她的童年和市一医院的故事:
日前,朋友发来都市快报上介绍杭州市一医院百年历史的一篇文章,嘱我看其中有家母王洁华年轻时出诊的照片。打开文章一看,吸引我的却不是年轻的母亲,而是她头顶上那张1930年市立病院(市一医院旧称)全体合影。
因为坐在前排中间的分明就是我的曾祖父张星一——他毕业于英国人梅滕更创办的广济医校,是中国最早的西医之一,当时兼任市立病院的院长。太爷爷一定不曾想到,近百年后他会和自己的孙媳妇出现在报纸的同一个版面上。世间事,多奇妙!
作为一名“医四代”兼“医二代”,我对市一医院的感情却不仅限于家庭传承。当时的市一医院子弟,不少都在“隔壁”的天长小学上学,我也不例外。由于父母工作繁忙,下班时间不可预期,市一医院基本就相当于我们市一医院子弟的半个家。因此,我的童年记忆有相当一部分与市一医院密不可分。只略一回想,童年就伴随着一件件往事扑面而来。
难忘亲切的“毛爹爹”
小学二年级自己到食堂打饭
上小学一年级时我刚满六岁,妈妈作为儿科医生,终日忙工作,就把我“托”给了住在天长小学对面一位慈爱的婆婆,人称“毛爹爹”。
“毛爹爹”其实有一个极好听的名字——毛云驰,她曾经是市一医院供应科的护士长,当时已经退了休,就好心帮忙照看我们几个无人看管的市一医院子弟,给我们吃一顿午饭,下午放学后让我们在她家做作业。
有时候妈妈下班特别晚,我也不着急,反而很高兴,因为可以在毛爹爹家蹭晚饭。每个月到了妈妈给毛爹爹付饭费的时候最好笑,只见二人追来赶去,推来搡去,最终毛爹爹都只肯象征性地收一点午餐费,却不知她给初上小学的孩子们带来的安全感是世间的无价之宝。
到了二年级下半年,我中午放学时能自己去儿科门诊或病房找妈妈吃午饭。有时妈妈中午因为病人太多下不了班,我就自己端起锅子,穿过浣纱路,跑去医院食堂打饭。由于身材矮小,我需要把锅子举过头顶才够得到食堂柜台。“两个肉饼蒸蛋、三两饭”,打完饭我小心翼翼地端着锅子回到儿科值班室,默默吃完自己的一份午饭回学校上学,锅中留下一半已经冷掉的饭菜,留给还没有看完门诊的妈妈。
八人病房里
唯一没有父母陪夜的病号
在市一医院理发室
喜滋滋烫了个“羊毛卷”
四年级的时候我得了一次肺炎,人生第一次住院,就是在市一医院小儿科病房。那段时间爸爸常年在北京工作,而妈妈看门诊很忙,为了保持头脑清醒,她晚上不能陪夜,所以我是八人病房里唯一一个没有父母陪夜的病号,吃饭睡觉都由热心的儿科护士阿姨们安排。虽然当时看着身边的孩子病了可以向父母撒娇很是羡慕,但如今回想起来颇为感叹,当医生需要常人难以理解的奉献精神。
当医生每周都要值夜班,遇到妈妈值夜班的日子,如果爸爸正好出差,我就要以医院为家了。记得妈妈会安排我到儿科年轻女医生的单身宿舍睡觉,记忆中我给好几位阿姨暖过被窝。当时儿科的年轻女医生们大都面目姣好,气质温婉,非但管我睡觉,还给我吃零食、检查作业。有一位怕冷的郁芳阿姨被子很厚,担心我也着凉,整晚一直给我掖被子,睡得我满头大汗;还有一位赵薇阿姨曾帮我挑选了一种非常好看的“泡泡纱”布料,让我妈给我做一身连衣裙,她那高级审美令我至今难忘。
说到美,市一医院也曾在我的爱美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我满十岁时,父母准备带我去一次首都北京见见世面。临行前,妈妈拉着我来到儿科对面的市一医院理发室,请理发师沈师傅如往常一样给我剪个童花头。沈师傅一听我要去北京,还要坐飞机,立刻表示不给我烫个卷发,不足以匹配我此次进京之旅!
没想到,我那从不烫发、打扮朴素的妈妈听了沈师傅的话后,竟然答应给我烫头发了!我强抑心中喜悦,面不改色地正襟危坐,任沈师傅在我头上折腾了老半天,终于顶着一头20世纪80年代挂历上常见的羊毛卷,喜滋滋地走出了市一医院理发室。
难忘当年的市一医院“探险队”
每次路过放射科都跑得飞快
回忆儿时的市一医院,当然不可能忘记一同“混迹”于市一医院角角落落的几个小伙伴。我小学同班同学里就有好几个市一医院子弟,到了四五年级,我们对市一医院的每个角落都已经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
午饭后,我们会一起在化验室门口的水池里进行“探险行动”,行动内容不过是把一面镜子丢进水池,然后再千方百计地把它捞上来。当时正热播日本电视连续剧《血疑》,我们又把放射科想象成一个极其危险之地,每次路过那里就跑得飞快,希望以此躲过剧中山口百惠的厄运。
还有多少次,我们一边吃着从医院小卖部买的桃干,一边偷偷远望着太平间,那时年幼的我们远未直面生死,只觉得死亡遥不可及、如此神秘。年少的我们常常以观看电影的心情观望着死亡,是医院这个特殊的环境给了医护子女们很早开始思考生死的机会。
童年时光总是飞逝如电,然而那些与市一医院有关的一点一滴至今记忆犹新。在我心里市一医院一直是一个充满人情味和亲切感的地方,承载着我童年太多往事。不知那些同在市一医院有过难忘时光的小伙伴们,是不是也有类似的往事分享呢?
更多读者分享“我和市一的故事”:
手机尾号0460:
我们全家都是市一人。我母亲20世纪50年代在市一医院的放射科工作;我退休前是市一医院口腔科的一名主治医师;三十年前,我女儿在市一医院呱呱坠地。市一医院承载了我家关于身体健康的所有记忆和美好祝愿。值此市一医院百年之际,找到了女儿当时在市一医院刚出生的,充满了年代感的照片。栉沐风雨而茁壮,历经沧海而弥坚,祝市一医院越来越好!
Shawn:家里外婆、妈妈两代市一人,印象最深的是以前市一医院中间有个小花园,里面有小水塘,开满了浮萍。
一一爸:20多年前在市一医院实习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熟悉的地方,熟悉的老师,严谨的教学,为我打好了从医这20多年的基础,曾经为龙翔桥脚趾离断的小姐姐进行紧急手术,依然记忆犹新,只是感叹自己已不再年轻,祝愿市一医院越来越好!
Zsz:30年前在市一医院收获了爱情,如今千禧女儿也成了“市一人”。祝愿百年市一蒸蒸日上,仁爱佑护洒人间。
孙迪如:说起市一医院,亲切且敬佩,我们家四代人看病都选市一医院,一大批医生业精品佳,小儿科王洁华主任注重疗效,看病从不喝水,怕病人等待。
1996年我爱人患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幸亏林乃功、封光华等医生护士们日夜救治五个月,九死一生抢救回来,医术高超创造奇迹,永世不忘。感恩市一医院,祝贺市一医院,杭州市民的健康保障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