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都喝不下去, 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早期食管癌 ESD术后并发食管狭窄 食管仅剩针孔大小

如何做到高效安全地切除病灶?“消化道早癌ESD手术规范及技术交流中国行”启动会在杭举行

2023-04-03

记者 张慧丽 通讯员 王屹峰 刘元顺

“我已经70多岁了,隔几天就要做一次手术,加上切除肿瘤那一次,现在已经第4次了,怎么受得了!”

73岁的张大伯找到浙江省肿瘤医院内镜科主任王实教授的时候,言行举止间,处处透露出崩溃。

体检发现食管下段早癌 手术切除后麻烦才刚开始

张大伯患有慢性胃炎,不定期接受胃镜检查。去年10月,张大伯在做胃镜时被发现食管下段有一个2cm大小的肿瘤,在当地三甲医院做了ESD手术(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术后病理确诊食管癌。好在仍处于早期阶段,术后不需要进行放化疗等辅助治疗,医生也说肿瘤切除得很干净,张大伯和家人心里的大石头落了地。

出院后,本打算好好休养,张大伯却发现自己吃东西的时候吞咽越来越困难,又过了三四天,就连喝水也成问题,只能一小口一小口慢慢抿。

跑去就诊,医生说考虑出现食管狭窄,这是ESD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在医生的建议下,张大伯接受了球囊扩张术。

术后,张大伯自觉吞咽困难改善,谁知道这种状态只维持了两三天,之后又是老样子——喝水都困难。10天后,张大伯“二进宫”,接受第二次球囊扩张手术。和之前一样,效果只有两三天,再去就诊,还是老方案。

一个月内前后三次球囊扩张术,问题依然没解决,张大伯濒临崩溃。“本来肿瘤拿掉是好事情,现在水都喝不下去,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张大伯一家到处托人打听,找到浙江省肿瘤医院内镜科主任王实教授。

在保证窗户纸不破的情况下

清理掉上面的一块口香糖

“检查发现,患者的食管狭窄非常严重,比针孔粗不了多少。”张大伯的主管医生,内镜科刘元顺医生介绍,肿瘤被切除后会留下一个疤痕,一旦疤痕挛缩就可能导致食管狭窄。“食管狭窄是ESD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但不是所有食管早癌的病人在术后都会出现。”

ESD术后食管狭窄的发生主要和三方面因素相关——患者本身体质、病灶大小以及手术操作。其中,前两点为不可控因素,而手术操作则考验了医生的技术水平。

“这位患者的情况,考虑可能在当地手术时因操作不当,损伤到固有肌层,造成顽固性狭窄,所以问题比较棘手。”

经过慎重考虑,王实教授决定为张大伯进行瘢痕切开,比起球囊扩张的“治标不治本”,这种方式能较彻底地解决问题。当然,做出这个决定也要承担极大的风险,消化道管壁本来就很薄,而张大伯的黏膜下层及固有肌层已经被损伤,手术相当于要在保证一层薄薄的窗户纸不破的情况下,清理粘在上面的一小块口香糖。一旦“窗户纸”被捅破,导致消化道穿孔,消化液流出后造成感染,可能危及生命。

在王实教授谨慎细致的操作下,手术顺利完成。术后,张大伯的食管狭窄情况得到了很好的改善。

ESD手术仍没有标准和规范

技术水平差异非常大

ESD的中文全称叫做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适用于早期消化道癌的诊断及治疗,包括下咽癌、食管癌、胃癌、结肠癌等,优点是只需要在黏膜层操作,保留整个消化器官,创伤更小,恢复也更快。

“经过近些年的发展,消化道早癌诊断方面已经做得比较好,但治疗方面却远远不够,如何安全高效地切除病灶,仍然没有相应的标准及规范,这就导致了医生之间、医院之间的治疗水平存在极大差异。”

王实教授表示,ESD术中,重点在于无瘤化原则,意思是肿瘤需要完整切除没有残留;同时还要关注切除标本的可评价性,因为标本评判对于预后非常重要;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保证患者创伤最小化,虽然ESD已经是微创,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减小创伤,恢复就能更快。“比如ESD术后平均住院时间是4-5天,在我们医院目前已经缩短到2天左右,但我们依然在不断探索,如何能让患者更快恢复。”

进一步提升国内医师

消化道早癌内镜诊疗水平

以上提到的种种都和医生的操作技术及水平紧密相关。

基于此现状,4月1日,由中国抗癌协会、浙江省抗癌协会主办,浙江省肿瘤医院承办,“消化道早癌ESD手术规范及技术交流中国行——暨首届ESD手术中华精英赛”启动会在杭州举行,国内顶级消化内镜专家齐聚西子湖畔,共同探讨ESD手术规范及操作技巧。

“ESD手术起源于上世纪90年代的日本,目前运用范围虽然已经很广,但依然算是一种较新的技术。任何一种新事物的产生,需要很长时间去发展、完善,ESD手术也是如此,包括对这种技术的认识、手术适应证的把控、术中操作、术后并发症控制等等,在全国范围远远没有达到同质化水平。”浙江省肿瘤医院党委书记程向东教授表示,医院承办本次活动目的在于促进ESD技术的交流,进一步提升国内医师的消化道早癌内镜诊疗水平,最终回馈于临床,造福广大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