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在教室前面的家长们的手机 学校供图
记者 郭婧
2月23日晚上,杭州市澎诚中学初一年级的家长会上,每位家长都被“收”走了手机——放置在教室里的指定位置,与自己的手机进行了一个半小时的“断舍离”。
在家长会上,家长们还收到了一份学校草拟的电子产品“断舍离”协议。
家长会主题就是“帮助孩子管好手机”,在开始管好孩子的“手机”之前,学校先让家长们在家长会上进行一次换位体验。
家长会上手机响起了好几次
“请按照学号将手机放入对应袋中。”23日晚,703班的家长会签到单上,班主任吴丽鲜老师手写了这样一句话。
吴老师站在一旁并没有进行解释,家长们签到后就都很自觉地把手机放到袋子里了。
当有家长问“要不要关机?”吴老师回复:“静音就可以。”
家长会期间,统一放在一起的手机响起了好几次,但没有家长起身来拿手机。
一位家长说,自己其实有两部手机,“交”了一部出去,还有一部藏在口袋里,“平时工作都是手机不离手的,一个半小时有八九个工作电话,都被我悄悄摁掉了。家长会开完了我再一个个打回去解释了,大家也都理解的。”
吴老师说,以往开家长会的时候,有的家长中途也会看看手机,回个消息,或者中途出去打个电话,“这次学校给每个家长都准备了纸和笔,大家都认真地听我讲,还记起了笔记,家长会结束后,大家还把记了笔记的纸带回去了。”
超长寒假回来后
孩子们对手机的依赖明显增强
之所以要在开学第三周就开这样一场家长会,夏明校长说,主要是因为超长寒假结束,孩子们重新回到校园后,老师们感觉孩子们早上瞌睡的现象比以前多了,对于手机的依赖比以前强了,亲子关系也比以前紧张了。
班主任吴老师说,其实每次寒暑假结束后新开学,孩子们都会有一个注意力相对不那么集中的过渡期,但这次开学后这种感觉更强烈,特别是注意到有一些孩子的回家作业做得不错,但一到课堂练习同类型的题却答不出来,私下沟通了解后发现,这些孩子在家使用了手机等电子产品来查答案。
“有家长跟我们反映,孩子在寒假里用手机或iPad看小说和玩游戏,开学后,也总是忍不住,借口查资料拿到手机来就要偷偷玩一下。”初一年级组长胡慧丽老师说,不少家长表示,自己有时也吃不准孩子使用手机时是否在玩游戏,“这个年纪的孩子又已经进入青春期了,情绪比较敏感,家长感觉比较难管。”
学校希望通过掀起手机“断舍离”这个活动,让孩子保护好自己视力、保证充足睡眠的同时,也能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并助力孩子们能拥有一个更和谐的亲子关系。
超过一半孩子周一到周五使用手机
遇到不会的题会“手机查题”
在召开家长会之前,学校分别给学生和家长做了一份调查问卷,背靠背地了解孩子们在家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的情况。
405位家长填写了电子调查问卷,数据显示,只有19个孩子没有手机等私人电子产品,并且平时也接触不到;近一半的孩子有且持有一年以上的私人电子产品;另外还有30%的孩子虽然没有自己的手机等电子产品,但平时会使用家长的电子产品。
调查显示,大部分孩子在周末使用手机的时间控制在1小时以内,但也有近2成的孩子周末使用手机时间超过2小时。
另外,超过一半的孩子在周一至周五使用手机,其中有近10%使用较频繁。
80%的孩子使用手机的主要目的是查资料、打印学科文件,但也有一些孩子用来聊天、刷抖音、玩游戏、搜薄弱学科的答案等。
“用手机查找资料时,有些时候不会主动归还,不知道是在找资料还是在干其他事情,拿回来的手机已清除了搜索页面。”家长们在调查问卷中普遍反映了这样的困扰。
年级组长胡慧丽老师说,其实学校一直有跟家长和学生们说,不会做的题,空着是没有关系的,老师不会因此批评学生,反而一定会在学校里帮助学生解决这道难题。
和孩子签下“断舍离”协议
妈妈把iPad和电脑带到了单位
一位妈妈开完家长会回家后,就跟女儿一起签下了手机“断舍离”协议,跟孩子约定了周一到周五不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
她说,自己和孩子爸爸都是做服务行业的,平时非常忙,孩子爸爸还在外地工作,所以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就给孩子配了手机,这两年因为疫情需要上网课,还给孩子买了最好配置的iPad和电脑。
“给孩子配备这些,一是以为老师布置的作业有需要,二是以为孩子学习需要网络搜索信息等。但实际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并没有因此提升,眼睛倒是近视了。”她说,这次家长会感触颇深,以前一直相信孩子能控制好自己,但疏忽了她毕竟还是孩子,“我们大人都要玩游戏上瘾呢,更何况一个孩子呢。”
家长会的第二天,这位妈妈就将家中的iPad和电脑等带到单位放了起来。
根据学校设计的“断舍离”协议,甲方和乙方分别是学生和家长,学校作为第三方进行监管,建议学生周一到周五期间不使用手机、iPad等电子产品;周六、日在完成各类学习任务后,适当使用手机或iPad等电子产品累计不超过1小时;建议家长以身作则,不沉溺于手机,不在孩子学习时,看手机及电视节目消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