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我们的价值观”:聚焦“感恩”

“真”“情”“实”“意”,高水平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强市建设

我们的

2024-05-16

一直以来,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都是一项至关重要的社会工作,“真”“情”“实”“意”四字要求是高水平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强市建设的使命担当。

近日,作为2024年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周启动仪式系列活动之一,2024“我们的价值观”主题词“感恩”——暨“牢记嘱托,感恩奋进,高水平推进社科强市”研讨座谈会在萧山举办。会上,社科界专家、社科工作者、高校专家教授等齐聚一堂,深入开展研讨,旨在普及社科知识,弘扬社科人文精神,提升公民社会科学文化素养。城报记者 王佳婷 通讯员 赵国青

感 恩

党的十八大以来,杭州将 “三个倡导”引入“我们的价值观”中,形成“民生、文明、诚信、感恩、敬业、友善、信仰、责任、崇学、爱国、务实、和谐”12个月份主题活动词,紧扣主旋律,又兼顾特色。

2024年,杭州市社科联(院)联合城报,推出“我们的价值观”系列研讨会,每月一期,每期一个主题。5月,我们聚焦“感恩”。

指导单位:

中共杭州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

杭州市社科联、杭州市社科院

承办单位:

杭报集团城报社

萧山区社科联

东安智库

协办单位:

杭州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李 婷

杭州市社会科学院党建研究所

助理研究员

欧万彬

浙江外国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特岗副教授、杭州市青年研究会理事

宋淑敏

杭州市委党校

法学与社会学教研部讲师

李洪波

杭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党委书记、院长、教授

卓 伟

浙江省钱塘江涌潮研究会会员

萧山区历史学会会员

周 琳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宣传部部长、教授

陈 勇

浙大城市学院商学院

执行院长、教授

围绕“十大攀登行动” 开展“真”“情”“实”“意”社科研究

一直以来,哲学社会科学都是推动杭州市区域发展的重要工具和力量。如何让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通过杭州区域发展特色来体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重要载体?这就需要杭州市社会科学工作者坚持“真”“情”“实”“意”的社会科学工作这一基本遵循。既要为杭州发展提供先导性研究,也要善于总结杭州发展经验,通过创新研究方法形成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特色的基础研究成果,为杭州发展贡献智慧、资政献言,产出应用性研究成果,助力杭州市谱写“奋进新时代、建设新天堂”的壮丽篇章。

对于作为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力量高校、杭州市社科工作者而言,现阶段和未来一个阶段就是要围绕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提出的重要讲话精神“十大攀登行动”,从而进一步开展“真”“情”“实”“意”的社科研究工作。要积极与杭州市相关部门建立沟通渠道,聚焦“十大攀登行动”的具体需求和面临的挑战,将研究与具体需求和挑战紧密关联。

如何把杭州建设成为 哲学社会科学强市

如何把杭州建设成为与城市定位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哲学社会科学强市是需要我们积极探索、努力前进的,我这里提供几点建议与思考。

一是深化溯源研究,做强特色研究,实现“有组织的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只有立足于时代、扎根于实践,才会枝繁叶茂,繁荣发展。比如在实施杭州文化研究工程传承行动的过程中,按照“今、古、人、文”总要求,完善“杭州当代发展研究”“杭州历史文化专题研究”“杭州名人研究”和“杭州历史文献整理”等规划布局。

二是引育青年人才,建强智库平台,锻造“高素质的队伍”。长期以来,缺乏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名家大师,一直是制约杭州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一大瓶颈。可以适当考虑根据市情需要,做好“外引”和“内育”两项工作。

三是聚焦资政服务,夯实学术基础,打造“品牌化的阵地”。抓住杭州处于后亚运时代与迈入超大城市双重叠加的机遇期,牢固树立精品意识,提升学术创新能力,注重引导学风建设,加快建设体现继承性和民族性、原创性和时代性、系统性和专业性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青年生力军要在 社科强市中体现担当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忠”“孝”“仁”“义”等价值理念都内在包含“感恩”的文化内涵和实践要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个人层面的“爱国”价值观同样也蕴含着“感恩”的意思。

今天,我们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上讨论“感恩”,就是要从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中汲取奋进力量,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自觉把感恩之心转化为奋进之力。

对于城市建设与发展而言,青年是一个重要群体,也是一支生力军。“社科强市”这个命题内在包含着对这个生力军群体的研究。当前,杭州正在加强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推动城市对青年更友好、青年在城市更有为。通过打造“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青年宜居宜业地,建设“青年发展新天堂”,事实上就是在青年发展的特定空间里通过一系列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为青年在城市中舒心成长、安心发展创造优良的制度环境。

感谢杭州这块土地 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研究对象

作为一名年轻的社科工作者,我围绕着“真”“情”“实”“意”中的“实”字作三方面的发言。

第一,从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研究转向讲起。费老是一个不断对自己进行反思的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首先,他是从看重实践转变为实践与理论并重。其次,从看重西方文化到中西文化并重,并越来越偏重中国文化。

第二,我讲一个黄宾虹的例子。他是从中国画内部突破出来,将所有的传统进行汇聚从中找到了中西方绘画各自的特点。经过时间的验证,黄宾虹的山水画创新之路,在世界范围内都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

第三,从我个人研究经历谈谈体会。从自己博士毕业之后进入党校开始转向实践研究为例。来到杭州后,结合我关于艺术社会学的研究为基础,结合杭州艺术乡建的实践,不断调研,发现越来越多的案例。例如,艺术乡建,农村文化礼堂等文化方面的实践,有一些小小的积累。我们开会的这个地方萧山,有一个形容词“红垦热土”。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者有一个共识:浙江这块土地是研究的富矿,有非常多的创新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研究土壤。作为一个年轻老师,我很感激这块土壤。

社科界要梳理 杭州人文经济鲜活样本

杭州在人文经济发展上做出了生动实践,我们要梳理鲜活样本研究。

第一,实现文化与经济交融互动。挖掘支撑高质量发展、高品位城市、高品质生活的人文因素、人文传统、人文精神,探索文化繁荣与城市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总结提炼杭州的实践探索经验和启示,助推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

第二,推进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此外,杭州要以文化为资源要素加强产品和服务创新,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为经济发展提供重要引擎。

第三,促动经济和文化共同繁荣。物质文明对精神文明具有决定性作用,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建设具有巨大推动作用。发挥文化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从杭州实践来看,文化促进经济发展主要体现在通过道德观、法治观、价值观等方面的深厚的文化底蕴经过长期涵养,实现以文化人,夯实经济繁荣发展的文化支撑。

推进社科进校 创新常态宣讲机制

打造社科强市,不是在文献、论文、讲座,而是在人心之中,要发动部门优势,联系群众,深入学生,以学校为社科宣传的重要阵地。

内容上:社科宣讲对于学校而言,除一般意义上的文献整理、专业书籍编撰、赠送、文旅路线设计、博物馆建设外,还可以增加党课、社团组织、研学活动指导等活动形式,或是通过社科联,为学校提供前沿的社科信息等。

方式上:就目前来看,学校会根据自己的需要请专家作讲座,但受场地、时间的限制,专家的发挥空间并不大。可以从小学到高中,设置不同层次的社科菜单,内容丰富而又形式多样。

时间上:适当的社科活动,有利于陶冶学生的身心,帮助学生改变厌学心理。可以让每个社科人才都挂靠一个学校,定期为学校提供服务。

效果上:可由教师与社科负责人共同合作开发研学课程,通过对地方文化的整理进行课程推进。如目前浙江省正在推进的钱塘江文化品牌,由社科负责人提供各地资源,教师实现由资源到课程的转化,同时实现与学校课程的对接,这样的课程若能开发出来,必将受到学校的极大欢迎。

感恩奋进社科强市 挺膺担当杭州力量

如何奋进新时代,担当新使命,我有以下几个建议:

高度重视社科工作。切实增强新形势下识变应变求变的历史主动,切实增强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把握,切实增强推进事业发展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

守正创新社科工作,是推动民族复兴的核心动能。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体用贯通人文社科工作,是助力杭州高质量发展的持续力量。社科工作既是对历史的总结,也是对当下的概括,更是对未来的指引。要学会梳理城市的文化脉络,将历史文脉沉淀在杭州的时代记忆中,融化在杭州人民的血脉基因里。要涵养城市的价值情怀。紧密结合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新课题,在生活实践中找寻思想共鸣点、价值共识点与文明生长点,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大功夫。

社科强市,行稳致远。系统谋划杭州社科的多元载体,培植杭州社科的厚实土壤。杭州不仅要作为文旅之城、数字之都,更要大力依托数字化时代网络的新兴力量,打造姿态亲民、受众广阔、杭州特色的“网红社科学者”“网红社科基地”“网红社科课程”“网红社科平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