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乐地享受上课的过程

2023-12-21

对于同学们没大没小地喊他“发哥”,陈发动乐不可支,“这是学生们对我以及我的教学方式的认可,说明我们之间的距离比较近。”

他信奉“亲其师而信其道”的道理,师生之间的融洽和信任,课堂上轻松、自由、平等的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大胆地思维、深入地思考,进而充分释放自己的想法,想说、敢说。

“享受上课并不意味学习质量放松,课后的复习、准备作业和准备考试的过程是‘痛并快乐着’的过程。”陈发动说,“课程结束之后,他们会有很强的获得感,拥有更高层次的幸福感。”

另外,上课不应只是传统的、简单的由老师向学生教授的一个单线过程,他提倡学生在课堂上灵活分组,进行自由开放、充满活力的辩论和讨论,这种形式不仅锻炼学生不断被挑战、不断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创造性思维,更逐渐建立一个原创而强大的思维方式,“这个过程是严苛而美好的”。在关键时刻,把需要掌握的核心知识点或者核心管理经济学的一些理论嵌入到他们讨论的案例当中。

陈发动解释,学习《管理经济学》这门课的关键,是建立“思考问题的方式”,课程的学习无法提供“绝对的正确”,但是在将来某一天做一个重要决策的时候,可以提供启示,帮助判断什么决策是错误的。

“我鼓励学生‘出错’!”陈发动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即使观点有偏差或者错误,经过同学间的探讨以及老师的点评,“一个重要的知识就在轻松的状态下掌握。”正是因为新颖、开放式的上课方式,他的课总是一座难求,引得其他班学生也来蹭课,“有意思,很精辟,受启发。”

▶ 好奇心是最好的内驱力

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用管理经济学解释。在陈发动眼里,世界充满了问题,他恰恰是个充满好奇心、善于抓住问题、深入研究去解决问题的人。

这个特点也被陈发动充分运用到了课堂上。他会好奇非经济学专业的学生,他们的视角和疑惑是怎样的。上课前他会将可能涉及的所有问题,全部罗列一遍再整理一遍,“只有自己思考越深入,才能解疑答惑,授课效果才会更佳。”

这些“日常的好奇”被陈发动转化成了科研论文。他曾发表过探讨人类合作行为背后认知机制的文章。例如,“看到老人躺倒在地,扶还是不扶?”这或许是个道德问题或者社会问题,但在陈发动眼中,这是一个经济学问题,也是一个决策科学问题。他通过实验,更清晰揭示人们做出类似选择行为背后的认知机制和规律究竟是什么;又如,利用“以金钱激励为手段的实验”研究人们在不同时间条件下的偏好变化;以及最近在研究鼠标移动的轨迹可以揭示个体的偏好等等。

“科研需要好奇心。”陈发动认真地说。他鼓励学生在生活中保持好奇心,好奇心促使人们去深究日常现象背后的原因,会发现生活中隐藏的深刻的经济学原理。他则常常将自己的发现、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带入课堂,与学生共同探讨,同时也帮助学生搭建管理经济学或者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探寻、求证理论与实际生活的结合点。

▶ “咖啡”背后的故事

陈发动老师和咖啡的故事,在管院广为流传。

陈老师笑着解释,这源于一次在课上,他问同学,星巴克的咖啡中杯、大杯和超大杯之间的差异,即一个超大杯相当于两个中杯,只要加6块钱就可以得到一个超大杯,虽然只差6块钱,背后却是经济学的概念,由此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因此,这形成了他与学生之间互动的惯例,每次上课陈老师都会先活跃一下气氛,检查学生们买的咖啡是不是超大杯,如果不是超大杯,他就会故意问“为什么没有喝超大杯”?让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的概念再一次植入学生的概念里。

其实,关于咖啡的故事真实版本是,陈发动在读经济学博士的时候,自学了经济学所有基础课,那是每天需要咖啡支撑的一段痛苦的学习经历。如今他作为老师站在讲台上,希望学生掌握好经济学基础知识,于是为经济学课程设计了好玩又难忘的开场和收尾。

学术研究是艰苦、孤独的精神活动,只有夯实理论功底,经过千锤百炼,才能享受收获带来的满足和愉悦。陈发动由衷地说:“我经常会鼓励学生,告诉他们每个人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不懈地往这个方向去努力,最终结果肯定不会很差。”

陈发动:鼓励学生“出错”

在轻松状态下掌握知识

这位“发哥”,不是娱乐圈明星,而是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数据科学与管理工程学系“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陈发动,是学生眼中独树一帜、年轻活跃的“新锐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