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凯华 摄
金凯华 摄
记者 刘园园 通讯员 帅彤心 孙大洋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要求“深化城市安全韧性提升行动”。加快提升城市安全韧性,既是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当务之急与现实需求。
“九山半水半分田”的临安,长期以来一直面临着地质灾害的挑战。“近年来,临安在地质灾害的风险识别、监测、预警、应对和整治等方面持续探索,向全省、全国输出了地质灾害风险点和隐患点的‘双控’杭州模式。”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临安分局相关负责人指出,与此同时,临安还全面开展了城市地下市政基础设施普查等工作,厘清城市地下基础设施“账本”,持续深化城市安全韧性提升行动,助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山水人相亲的“吴越名城·幸福临安”。
提升群众“房前屋后的安全”
“人防+技防” 打造地灾智防三大场景
“真是好险,半夜12点撤离村民,不久就发生了泥石流……”今年台汛期,临安区清凉峰镇暴雨连连,在接收到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临安分局的预警后,清凉峰镇新峰村翁家自然村的村干部在网格员的催促下,立即组织20户村民紧急撤离。一个半小时后,该点位发生泥石流,泥沙倾斜而下,村干部感慨地说,“多亏了地质灾害精细化管理平台的预警!”
此次清凉峰镇成功避险,是临安近年来构建“人防+技防”地灾防治精密防控体系的缩影。
“临安地灾防治工作形成如今这样知道风险在哪里、什么时候撤人、人往哪儿撤的局面,我们用了近5年时间。”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临安分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2019年,超强台风“利奇马”诱发临安西部山区大面积山体滑坡、泥石流、山洪等灾害,惨痛的教训促使临安大力开展地质灾害风险防控工作,从根本上查清风险和隐患,扎实守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2020年,临安对全区18个乡镇1.5万余个有人居住的斜坡单元进行了全面调查,探索研发地灾识别特色模型,将有人居住的山坡分为无风险和有风险,对于有风险区域分四级管控,通过打造风险识别场景,找准风险隐患在哪,全面夯实了全区地质灾害风险防控的基础。
“我们将各风险点的地质灾害巡查、监测、预警纳入当地270个行政村的398个网格管理体系,设立‘一坡一卡’数字档案,对应明确风险等级、网格员、影响农户等,当雨量到达预警阈值,系统自动发出预警,网格员和镇村一起启动巡查或撤离措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临安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全面查清风险隐患在哪里的基础上,临安又进一步打造了监测预警场景、防治协同场景,横向上,与区应急局等部门协同,连接防灾天目平台,形成应急处置流程;纵向上,打通省厅地灾智防App和临安区地质灾害精细化管理系统,实现省市区镇村五级贯通,串联战时闭环处置链条。
经过一番“锤炼”,2021年,全国地质灾害防控现场会在临安召开,自然资源部发文推广临安版《县域地质灾害风险隐患“双控”工作手册》。
“以前提起地灾风险管理,大家只知道‘风险隐患点’,从临安的探索起步,开始普及‘风险防范区’的概念,实现从‘隐患管理’向‘风险隐患双控’转变。”浙江省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临安在地质灾害风险隐患平时常态管理、战时闭环管理、源头预防管理和责任落实管理等各个环节的创新做法,都被完整收录进了该手册。临安经验在全省、全国的普及推广,不仅助力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还为各个城市升级地灾风险防治、深化城市安全韧性提升行动注入了积极动力。
提升居民“脚底下的安全”
完成全区城市地下基础设施大普查
城市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系统,地上高楼林立、街道纵横,承载着居民的生活、工作与娱乐;地下则布满了错综复杂的管网系统。
如果说,临安的地灾“双控”工作从源头上夯实了临安山区乡村地区居民“房前屋后的安全”,近年来开展的城市地下基础设施大普查活动,则无疑大大提升了建成区居民“脚底下的安全”。
记者从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临安分局了解到,经过长达450天的“奋战”,临安全面厘清了城市地下市政设施“账本”,实现临安城市建成区范围全覆盖,为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
“此次普查覆盖临安区城市建成区内的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等100平方公里的城市地下市政管线设施,探测各类管线长度总计4173公里。”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临安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此次普查,临安全面查明了城市建成区范围内地下管线及其附属设施(给水、排水、燃气、电力、通信、热力、工业等)的空间信息、技术信息和管理信息,以及管线种类、权属单位、主管单位、敷设方式、管线材质、管径、埋深等。
普查还与地下空间安全“查漏补缺”相结合,在普查中对存在安全隐患的5000余个窨井进行了登记和报备处理;对多处煤气泄漏嫌疑进行了联合处置,帮助煤气公司找到了多年不能确定的管线及其结构、埋深等信息,及时解除了重大隐患,切实提升了居民“脚底下的安全”。
据此次普查结果,临安建成了全区城市地下市政基础设施普查数据库,并采用三维建模绘制了地下市政基础设施“一张图”,形成地下空间三维建模35万平方米。
“充分厘清城市地下基础设施‘账本’,相关数据成果已成为临安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第一手资料,为临安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综合管理、城市数字化等工作的推进奠定了坚实的数据基础。”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临安分局相关负责人指出,目前,此次普查相关成果已成功应用于城西科创大走廊等相关重要规划,对完善优化区域给水、排水、燃气、电信等市政设施发挥了积极作用。
未来,临安将持续探索建立城市地下市政基础设施数据的动态更新与监测机制,及时、准确地掌握城市地下市政基础设施现状及变化情况,为区域国土空间规划、建设、管理、更新等提供智能化信息服务,高质量保障城市韧性安全。
提升居民防灾减灾意识
持续输出城市韧性安全提升“临安方案”
“林书记,你快来看看,山上有石头滚下来……”6月杭州持续降雨,临安於潜镇下埠村党总支书记林迎春接到本村应急巡防员金晓根的电话,立刻叫上几位驻村干部赶往现场。
经过仔细察看,大伙儿发现:那片山坡不时有石头滚落,坡上的大树在风中剧烈摇晃,而山坡下是5幢民房……
“可能有危险,赶紧将这几户村民全部撤走!”听完报告,於潜镇党委委员、副镇长陈旭明根据工作经验,果断安排将处于地质灾害威胁区域的4户15人全部撤离、就近安置。10分钟后,此处发生塌方。
“幸亏村干部来得及时,让我们马上撤离,不然太危险了!”回想起塌方时的那一声轰鸣,村民们心有余悸,所幸因信息及时、精准预判、快速撤离,未造成人员伤亡。事后复盘时,几位村干部纷纷感慨:“多亏了规资等相关部门密集的宣导,让及时转移、应撤尽撤、应撤早撤等防灾避险意识深深植入基层干部脑中。”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以“聚红星·i自然”党建品牌为引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临安分局特别重视对基层干部群众进行地质灾害预防培训与宣传,做到地灾防治安全意识宣传“进村入户”。今年,三支地质灾害防治宣传队伍对18个镇街进行了地质灾害防治业务培训,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地灾智防App使用等内容;临安分局同时以“422地球日”“512防灾减灾日”等为契机,组织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入校园、入文化礼堂等活动,通过宣传演练等多种形式,让居民了解地质灾害的危险性,提高安全意识,掌握避险自救知识,增强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在一些地灾防治重点区域,还建立了防灾减灾示范社区,通过示范引领推动整个区域防灾减灾能力的提升。
技术支撑层面,依托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临安分局打造的地质灾害精细化管理系统,全区上下做到了风险防范区、隐患点的“双控”管理;通过地灾智防App,全区上下对发生的预警通过工作群、自动短信、自动电话等方式第一时间叫应、叫醒各级防灾责任人,确保黄色预警点位2小时内巡查到位、橙色预警点位1小时内巡查到位、红色预警点位半小时内巡查到位并撤离受威胁人员。
为不断提升预警机制的准确率,临安还启动了地质灾害精细化防控体系迭代升级工作。在预警机制升级过程中,临安持续引入先进的地质灾害监测设备,如倾斜仪、裂缝计、地下水位计等,实时监测地质灾害的微小变化,相关监测数据实时传送到地质灾害精细化管理系统,为防灾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今年,我们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团队合作,对临安以往三年的地质灾害风险预警与管控效果、预警系统的运行数据进行了系统复盘。”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临安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结合实地补充调查,目前已建立了风险区和预警阈值的动态管理模型,初步形成了《临安区地质灾害风险区动态调整技术指南》。“这项工作将有力缓解当前地质灾害风险区预警冗余现状,实现更精准的风险预警。”
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临安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引领,科学编制临安区地质灾害防治“十五五”规划,进一步迭代升级地质灾害风险隐患“双控”体系,持续深化城市韧性安全提升行动,为打造宜居城市、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作出更大贡献。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临安分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