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群众监督 管好“校园餐”安全

2024-12-17

本报评论员 涂建敏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校园餐”安全关乎每一位学生健康成长。连日来,包括山东省、贵州德江县、甘肃夏河县、海南昌江县等地,陆续发布对“校园餐”违法行为举报给予奖励的公告,鼓励广大师生、家长和社会公众对此进行监督。

公开奖励社会举报,这也不啻于一次广泛社会动员。我们常说,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群众的力量也是无穷的。管好管住“校园餐”安全,必须让其每一环节、每一细节都置于阳光之下,才能极大压缩可能出现的盲点盲区。

事实上,今年6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食品安全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其中就提到“健全社会参与的监督机制”。前述各地纷纷奖励社会举报,不失为对这一要求的持续落实。而教育部不久前也印发《中小学校园食品安全和膳食经费管理工作指引》,聚焦“校园餐”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细化操作流程和规范标准。必须看到,当下“校园餐”监管,确实面临着一些风险薄弱环节,面广、量大、线长,涉及采购、贮存、加工、配送、供餐等各环节,这对监管力量如何实现全覆盖,无不形成巨大考验。

从近年来备受社会关注的一些“校园餐”安全事件来看,或由学生用餐时遇到,或被家长偶然发现。那么,公开奖励社会举报,重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其中,变事后发现为事前监督。换言之,发动有奖举报,重在推动群众监督的常态化、制度化。诸如,日常监督怎样参与?重点该管住哪?只有把每一个环节都置于阳光监督之下,才能有效防范化解风险。此外,要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建立起与相关监管部门的联动机制,做到发现问题,快速反应,及时处置,牢牢做到防患未然,坚决杜绝“捂盖子”“指鼠为鸭”等行为的发生。

还要看到,“校园餐”安全日常处于校园内封闭场景中,发挥群众监督力量,还有必要借助数字赋能。以杭州为例,一段时间以来,杭州积极建设校园“清膳e家”平台,通过新增功能模块、设置预警指标、建设阳光后厨等,实现对“校园餐”全过程风险点管控,做到全天候、无死角、全覆盖即时可查,其经验值得推广。

值得一提的是,多起“校园餐”安全事件发生之后,各地纷纷“举一反三”,推动落实“局长陪餐制”“校长陪餐制”等。好制度更要好执行,相关制度同样有必要纳入群众监督范围,确保落到实处,避免“放空炮”。“校园餐”安全无小事,只有形成齐抓共管,才能筑牢坚实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