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王墓碑
功臣塔
钱镠木记得像拓片
婆留井
功臣寺遗址
钱王陵
骆金伟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九月,一场日期夜盼的秋雨割去夏日酷暑的尾巴。功臣山洗去尘埃,露出苍翠的笑脸。清晨,几缕阳光斜射至饱经风霜的功臣塔。刹杆上晶莹剔透的露珠,泛出阵阵吴越光芒。
山下的锦溪柔如飘带,蜿蜒东去。水中的山塔倒影,一躺就是千年。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溪畔的石镜山静默不语,塔南的婆留井波澜不惊,脚下的功臣寺虚无以对。不远处,钱王陵的晨钟暮鼓响起。
锦城地标功臣塔
苏东坡诗云:“天目之山,苕水出焉,龙飞凤舞,萃于临安。”
进吴越文化公园,经临安博物馆,过拱桥,与功臣山不期而遇。拾级而上,走完断断续续756级石阶,历经172米海拔,功臣塔赫然在目。
功臣塔占地面积29平方米。外观四面五层,由塔基座、塔身、塔刹组成。塔通高25.3米,为仿木结构楼阁式砖塔。整座塔体逐层收分,比例适度,檐出较浅,峻秀挺拔,极具唐塔遗风。
塔基座为方直形。塔身外观每层每面隐出倚柱、平柱、槏柱、阑额和腰串,每面设壸门,门内通道顶部设藻井。左右壁设佛龛。腰檐下设重栱,平座下设单栱。塔刹铁构件由覆钵和宝瓶组成。
台基天造地设,为方形自然岩石,塔基座用青砖直接砌在岩石上,边长5.36米,高0.44米。塔地宫凿石而成,呈长方形。早年被盗挖,盖石无存。1982年重修时土石填充,青砖平铺其上。地宫遂有名无实,成一纸记忆。
塔身主体高22.06米,呈方形,五层,每层均由平座、正身和腰檐构成。一、二、三层平座和檐下内外均设扶壁栱。正身内砌成穹窿顶,一、二层为八角形,三、四、五层为方形。塔内上下直通,空空如也。
塔刹由生铁铸成,自下而上由覆钵、宝珠和刹杆组成。两颗宝珠用一铁质圆筒体相连,似宝瓶。上珠腹下有四铁圆环,固定锁链之用。珠上喇叭形刹杆,直冲云霄。
据《临安县志》载:“功臣塔,钱武肃王建,今为儒学异峰塔,影映入泮湖,如文笔荡漾砚池,邑之文风系焉。”
钱武肃王就是钱镠,字具美,谥号“武肃”,杭州临安人。902年位越王,904年位吴王,907年位吴越王,923年位吴越国王。前后三十年,历事唐、后梁、后唐三朝五帝。
功臣塔始建于何年?文献资料无确切记载。
《临安县志》记载:“功臣山,在县南一里,本名大官山,唐昭宗改钱镠所居为功臣山。”
锦城西墅街海会寺经幢建于吴越国,经幢上有建幢记云:“乙亥岁,暂归故里。遍集胜因,以功臣塔之奇峰,岁崇禅室观竹林寺之湫溢,重构莲宫。半载之中,庄严俱毕。”乙亥岁即后梁乾化五年,十一月改元贞明,为915年。据此推断,功臣塔在915年已经建好。
塔当建在902年至915年间,具体年份无明确史实依据。浙江省考古所研究员王士伦编著的《吴越首府杭州》中有《吴越浮屠,匠心独具》讲道:“现存五代吴越塔以临安县功臣山上的功臣塔为最早,大约创建于梁乾化五年(915)。”915年建功臣塔,逐渐成为相对科学的结论。
功臣塔,由一代吴越名匠喻皓领衔,呕心沥血数载而成。工程建设历尽千辛万苦,吴越子民支持千方百计。千年的风霜雨雪,万次的雷电交加,“我自岿然不动”。
时间与自然的考验,见证了造塔技艺的精致高超与炉火纯青。大国工匠精神自古有之,有如绵延千古的锦溪日夜流淌,生生不息。
钱王归来难识途
唐代及以前的塔,平面以方形为主,如大雁塔。从目前现存五代塔来看,多边形为多,一般为八边形和六边形,如杭州雷峰塔、保俶塔、六和塔,苏州虎丘塔等,均建于吴越国时期。
功臣塔早期变革无从可考。1982年,由古建专家祁英涛指导临安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实施落架大修,历时一年八个月。维修时最大的发现是塔身内外发现卯孔,内存被焚烧过的木构残件,说明塔内外原有木构做法。
遥想当年,功臣塔定外穿了件无比大气的木衣,淡妆浓抹。岁月无情的雷电、火灾,烧去其外套,露出铮铮铁骨,英雄本色。
时任县文物馆负责人在《我们是如何修缮功臣塔的》中记载:“该塔经历代多次修缮,可从十几种不同规格的塔砖佐证……塔的现状,有始建,有重建,又有后代维修的。”2000年再次对功臣塔地宫及第三层进行维修,历时年余。
2001年,国务院公布功臣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吴越文化公园开始建设,2019年临安博物馆开放,2021年吴越国王陵考古遗址公园(功臣山区块)动工建设,吴越文化迎来新的春天。
锦桥社区的老张曾是文管员,“功臣塔好像是我的亲人。20多年前,我就打扫上山的路,后来做文保员,天天扫,风雨无阻,一天不看到宝塔心里就不自在。”
吴越文化润物细无声。站在塔边,俯瞰锦城,眺望远方:两城夹一湖,河山换新颜,美不胜收。面对锦城的日新月异,吴越的欣欣向荣,功臣塔“乐开了花”。
“天上宫阙人间有,钱王归来难识途!”
婆留井润泽四方
由功臣塔往东折而至南,山路逶迤。向下步行717个台阶,踏三十许平台,至平地,豁然开朗,婆留井跃入眼帘。
据《临安县志》载:“武肃王初生时,有异相,弃井中,婆奋留之,故乳名婆留。后以‘镠’代‘留’字。既封,置盔甲于井中。地舍为功臣寺。”
852年,功臣山还叫大官山。山下住着一对夫妻,男的姓钱名宽,女的复姓水丘,靠耕田打鱼织布为生,与老母亲相依为命。屋旁老井一口,水清澈,天旱不枯。
有一天,钱宽从垄上干活回来,老远就看见自家房顶上盘着一条四只脚两个角似蛇非蛇似龙非龙的怪东西。他揉揉眼睛,欲看个清楚,发现它不翼而飞,觉之是不祥之兆。
白驹过隙,二月十六日到了。钱宽从朋友处酒过三巡回到垄口,看到自家房顶上有一股“火焰”熊熊燃烧。“着火啦,快来救火!”钱宽三步并作两步,飞奔至家。邻居也挑着水桶紧赶慢赶。
茅屋好好的,哪里着火啦?“对不起,惊扰大家了。”
钱宽满肚子懊恼跨进大门,只听得一阵“哇哇”啼哭。接生婆出来,“阿宽,恭喜!水丘生了个小官人。”钱宽赶忙抱过小孩,一看,傻眼了:黑不溜秋,哭声粗野,面相奇怪。他眼前马上浮现那个四脚怪物及刚刚房顶上的红光,想他不是个好东西,长大说不定是个祸害,干脆扔到井里淹死算了。
他抱着婴儿朝屋后跑去。一旁的婆婆看到了,急忙奔上前去。“你想干什么?”“这是个祸根,不要了,扔井里。”“不怕天打雷劈,亏你还是个父亲!”
婆婆一把夺走孩子,回到房里……
孩子慢慢长大,没有名字。因为这条命是婆婆捡回来的,大家就叫他“钱婆留”。“婆留井”也因此得名。
“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钱镠读《春秋》、贩盐、从军,骁勇善战,一路提升,历任杭州刺史、镇海威胜两军节度使,直至吴越国王。吴越国繁花似锦,钱镠衣锦还乡,乡人一如既往叫他“婆留”。听之,钱王不怒反喜:“我就是钱婆留,我就是婆留!”
钱王出世的故事穿越千年,婆留井的传说也从五代十国的故事中流传至今。2011年,钱王传说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2013年,功臣寺遗址(含婆留井)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婆留井貌不惊人:八角形的石质井圈,直径1.2米;青砖砌成的圆形井壁直径2米,井深约5米。站在井边,看到井圈石面数不清斑斑驳驳深浅不一的青灰色烙印,惊叹时间的力量。一阵风来,吴越的岁月化为微微涟漪,一圈圈荡出生命的永恒。
假如没有婆婆奋力一救,临安乃至杭州的历史怕要重新书写。一个婆婆改写了历史!一个钱婆留创造了历史!婆留井,小而不小。
天边传来罗隐的《婆留井颂》:“於惟此井,亭育坎灵。有莘有邰,实此储英。时有长虹,上贯青冥。是惟王气,宅相先徵。爱启霸王,奠绥苍氓。沛膏浙泽,配德东溟。”
婆留井曾井填碑毁,1983年,临安县(当时为县)文管会按原样恢复,重新立碑。
不见明灯照深殿
“既封,置盔甲于井中。地舍为功臣寺。”钱镠看到穷兵黩武的不幸,决心走和平路,奉行“善事中原保境安民”之策。911年,钱镠舍宅建功臣寺,崇佛重教,吴越国开启“东南佛国”历程。
如今,功臣寺湮没在历史的烟云间。2003年,功臣寺遗址考古发掘。遗址坐北朝南,占地一万平方米,呈廊院式平面布局,中轴对称,三进两天井。从南至北依次为前殿、天井、钟鼓楼、大殿、天井、过廊、后殿及两侧厢房等。功臣寺遗址是典型的吴越国王室寺院遗址,反映五代佛教寺院的规制、布局和形态,也为钱镠“舍宅为寺”提供实证。
据《临安县志》载:“治南功臣寺,唐乾化间,吴越王舍功臣堂建。第十九子普光讲七宝陀罗尼经,感动天花,因号雨花台。”
普光,俗名钱元玩,钱镠第十九子。913年,15岁的钱元玩取法号令因,主持罗汉寺。923年授吴越僧统,赐号“慧音普光大师”。915年上元夜,功臣寺香烟缭绕,僧侣济济一堂,令因法师手拿佛珠,开讲七宝陀罗尼经。众人醍醐灌顶,不知东方既白。
向西过通道,不足百米,为新建的净土寺遗址。净土寺为吴越国时的光孝明因寺,北宋改为净土寺。
苏轼知杭州时多次到临安,曾作《自净土寺步至功臣寺》。殿前明灯忽明忽暗,东坡感慨:“荣华坐销歇,阅世如邮传。惟有长明灯,依然照深殿。”
钱王陵枝繁叶茂
“人逢五季事何如,史册闲观亦皱眉,吴地喜逢钱节度,人间无事看花嬉。”曾两任杭州知州的赵抃这样说。赵钱孙李,周吴郑王……《百家姓》中,钱姓排第二,位于宋皇帝赵姓之后。
吴越国时杭州生机勃发。“独钱塘,自五代始时知尊中国,效臣顺。及其亡也,顿首请命,不烦干戈,今其民幸富完安乐。”欧阳修在《有美堂记》中不吝笔墨。苏轼在《表忠观记》写道:“而吴越地方千里,带甲十万,铸山煮海,象犀珠玉之富,甲于天下。”
出净土寺遗址大门,经天目路东转至衣锦街就可到钱王陵,走路约15分钟。
钱镠墓坐落太庙山,山高92米,东西北三面为石,南面墓包。墓坐北朝南,背靠太庙山,左青龙,右白虎,以石境山为案山、功臣山为朝山,临苕溪(后改道至太庙山北)、锦溪,视野开阔,磅礴大气,为风水宝地。
现存墓碑为钱镠27世孙钱泳于道光年间所题,颜楷阴文:“唐故天下兵马都元帅尚父守尚书令兼中书令吴越国王谥武肃钱王之墓”。三列竖排,入石三分,遒劲有力,浓墨重彩,浑然一体。
20世纪80年代,钱王陵扩建,建钱王祠、门阙、神道牌坊等,成为临安热门景点。施工期间出土石像、石马、柱础、华表等文物,充分印证陵墓的高规制。
1997年,钱王第33代孙钱其琛参观钱王陵,题写牌坊额“钱武肃王陵”。钱王第34代孙钱伟长三度拜谒钱王陵,为“钱王祠”题额。
“一代枭雄铸吴越,千秋鼎铭事中国。”2001年,吴越国王陵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960年,北宋建立,赵匡胤结束十国分裂局面完成大一统。“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南唐后主李煜,逃脱不了亡国之命,终究垂泪到天明。“助建业之薄伐,献全吴之旧地”的吴越国王钱俶,晓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之道,毅然决然“纳土归宋”。
978年,“以所部十三州、一军、八十六县、户五十五万六百八十、兵十一万五千三十六献于下执事。”这段话出自《十国春秋》(清·吴任臣);明代万历年间首辅大臣朱国桢评价说:“完国归朝,不杀一人,其功德大矣!”
不得不背井离乡,不得不离开杭州,不得不来到开封,钱俶开始人生的另一番旅程。“帝乡烟雨锁春愁,故国山川空泪眼。”30年间,对家乡的思念从未停止。988年,活了一甲子的钱俶魂归九泉,归葬于洛阳贤相里,抱憾不能叶落归根。
西湖边的钱王祠中,供奉着吴越国三世五王像。乾隆观后笑题楹联:“勋勒金书,纳土当年资保障;业基石镜,筑塘奕祀庆安澜。”
千年名门望族
钱俶举家西迁开封,北宋末因战乱钱氏举家回迁。1000多年来,钱王后裔繁衍生息,遍布全国各地。其后裔人才辈出,名家逾千,如钱惟演、钱易、钱德洪、钱谦益、钱大昕等。近代以来更是人才井喷,出现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钱穆、钱钟书等众多科技巨擘、国学大师、文坛硕儒。
枝繁叶茂,吴越钱氏成为“千年名门望族、两浙第一世家”。
千年家族凤毛麟角,为何花落钱家?究其因,与钱氏家训有关:“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利在一时固谋也,利在万世者更谋之。”
钱镠辞世留下十条“遗训”,后裔重新编订《钱氏家训》,成为其家族立身处世持家治业准则。家训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基,分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四部分,共635个字。“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皆当无愧于圣贤。”一部家训,成就一个家族,钱镠留给子孙的精神遗产弥足珍贵。2021年,《钱氏家训》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
“看官,你道杭州人不拘贤人君子,贩夫小人,牧童竖子,没一个不称赞那吴越钱王。凡有稀奇古怪之事,都说道当先吴越王怎么样,可见这位英雄豪杰非同小可。”清人小说及舞台中的说词,源自历史,来自民间,是百姓对钱镠出自肺腑的礼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