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派员名片
黄江棋,上城区文化特派员、上城区社区学院彭埠街道社区学校负责人
作为上城区文化特派员,我深知身上肩负着“种文化”与“育文化”的使命;作为上城区社区学院的联络指导员,我更深知文化是地域的根和魂。
经过调研、思考和规划,我们决定重新诠释老底子民间文化,使之活态化、可触摸、可感知,从而激活文化新的生命力。《老底子“彭友圈”民间文化提升项目》将是我与街道、社区共同培育的文化花园,在这里,我不仅是文化的播种者,更是居民情感的培育者。
心连心:深调研
要想创建文化项目,就得了解居民到底需要什么。
区别于其他调研形式,这次的文化调研我决定以“新居民”的身份,先走近社区居民,从“唠嗑”中了解他们的情感需求点。
7月初开始,我就试着深入彭埠街道的每一个历史文化角落。在街道文化站、社区文教干部的带领下,我与长者攀谈,聆听他们口中的“古老传说”;给孩子们授课,观察他们对哪些传统文化更好奇与渴望。王家井古井旁,我记录下老“彭”友们对于这口古井源远流长的故事的述说;郑家桥边,我们席地而坐,与居民共同回忆那些桥上走过的岁月……这些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为我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土壤,也让我能够更好地设计文化活动和课程,满足大家的情感需求。
情牵情:送活动
要想居民能够深入理解文化,体验一定是最重要的一项载体。《“彭友圈”里的老故事》系列课程、《老底子“彭友圈”》系列活动,是我们为居民们精心准备的文化盛宴。我始终认为,社区教育的课程或者活动,一定要让居民们亲身体验,通过这种沉浸式体验才能深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才能让文化转化成情感,变成心中宝贵的记忆。
比如非遗麦糕制作,我们选择了在农历七月十二到来之前,深入王家井社区开设了《“彭友圈”里的非遗故事——七月十二吃麦糕》课程。我们邀请了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麦糕的制作技艺传承人、王家井社区居民——罗爱花阿姨给青少年们讲述麦糕的故事,体验麦糕的制作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传播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此外,我们还开发设计了《“彭友圈”里的农耕故事——一粒种子改变世界》《“彭友圈”里的“桥”故事——王家井郑家桥》《“彭友圈”里的“茶”故事——点茶和茶果子制作》等课程。这些本土特色课程涵盖了青少年科普课程、成人手工课程、职业体验课程等,希望以此来满足辖区全年龄段人群的不同需求。
在这些活动中,我看到了辖区居民参与的积极性、学习的热情度,感到无比的欣慰。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也增强了他们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
手拉手:学习交流
随着项目的推进,我们还吸引了众多其他省市区(县)社区教育工作者的关注。我带领他们参观了王家井社区,展示了我们的文化活动成果。居民们看到来自海南、舟山等地社区教育工作团队,脸上流露出的文化自信和骄傲,让我深感自豪。
有一次,一位六旬阿姨路过,说了一句:“有这么多参观团队,看来我们做得很好呀!”这是多么真实的反应啊!我想“种”文化,也应该种下老百姓心中的“文化信心”。只有我们的社区教育做得好了,老百姓才更愿意来参加。这种双向奔赴,才是有效的、长效的。
同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始终强调“域文化”的重要性,即在地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接下来,我将继续开发“彭友圈”相关系列课程和活动,鼓励更多的居民参与到民间文化的课程或活动中来。
作为文化特派员,我将继续在这片充满民间文化魅力的彭埠土地上,播撒文化的种子,培育情感的花朵,与辖区的居民们一起,共同书写“老底子”文化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