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花钱, 才算对自己好一点

这种从关注物质到关注人的“转身”,正是年轻人的向内探索。表现在消费上,也早就能从汉服的流行、国货的崛起、文化的自信里窥得先机。

2024-11-08

吴卓平

一年一度的双11促销大戏正在如火如荼地上演之中。在这个被称为“史上最长”的双11期间,每每打开手机与电脑,总会有各种购物App以及网站的广告蹦出来。这些广告使用了各种营销说辞,包括“女人,要对自己好一点”。

按照这个逻辑,男人也要对自己好一点,老人更要对自己好一点,但问题是,我们应该怎样对自己好一点?或者说,在当下的新消费文化之下,怎样才叫对自己好一点?

好且不贵,同样精彩

不知从何时起,人们的购物体验就成了一场数学竞赛。

一年到头,有各种促销节,打着各种旗号让人花钱,什么百亿补贴节、母婴节、美妆节、年货节……其中,又以双十一购物节为甚。要过节就要先学习各种省钱攻略,了解促销周期,再来凑满300减50、满200减30等等。当然,千万记得要先抢优惠券哦,亲。

不然,忘了抢券还要退掉重新买,第一波结束之后,还有第二波,如滔滔江水,绵延不绝。为了省钱而花钱,这本身就成了一种悖论。本来只想买100元的东西,结果却变成为了凑单而到处搜索还有什么可买的东西,购物成本增加的同时,时间成本也随之不断递增,消费欲望被进一步激发,也算不清自己到底是赚了,还是亏了,凑了个寂寞。

事实上,我发现不只是双11,生活中很多东西都需要“凑”:为了电商的免运费要凑;为了外卖起送价要凑;为了第二个半价要凑;为超市的4个6折也要凑……凑来凑去,倒是很容易忘了一开始想要的是什么,在众多商品里迷失了自我。

不过,今年,我倒是有个有趣的发现,往年这个时候,纷纷跳出来的“助力”“盖楼”“砍一刀”的社交软件对话框,如今倒是陷入了集体沉默。不仅如此,从前晒美好生活,往往是高级餐厅、红酒杯、包包,现在晒美好生活,是三五好友相约city walk、户外露营;早高峰的地铁里,户外着装正在取代精致裁剪的职业套装,抬眼望去,不知道这批人究竟是要打卡上班,还是要奔赴山野;而待夜幕降临,花几十块钱拼个单就能进的夜校,聚集了过去最爱宅在家中的上班一族。

甚至连9块9一杯的连锁咖啡,都在潜移默化地冲击着精品手冲原本牢固的江湖地位,开始频繁地出现在与同事的聊天对话框里——

“拼咖吗?我有券。”

“走起!”

当下,获得快乐的方式变得更加简单:走出门,迈开腿。

种种这一切,似乎不能简单粗暴地以“消费降级”来一概而括。而仔细思考一下就不难发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渴望的,其实是一种回归本质的快乐。这种快乐,是不愿再将外部评价作为判断生活是否美好的唯一标准,而是把自己实实在在能感受到的愉悦放在首位。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好的生活不应该只有一种样子,好且不贵的生活,同样可以精彩。

善莫大焉。

只买对的,不迷信贵的

当下,“自我愉悦感”正在代替“被他人认可的满足感”,成为越来越多人,尤其是年轻人的心之所向。

的确,真正让自己感到快乐的事情,有时不需要花费过多金钱也能获得。而追求低价与性价比,也并非放弃高品质的生活体验,只不过我们越来越清楚地知道,自己究竟是谁,什么才是现在的我们真正需要的。

一种崭新的消费文化正在兴起。从从众型的时髦消费,到未富先奢型的过度消费,再到趋于理性的实惠型消费,体现出当代年轻人消费观念从懵懂、迷茫到理性和多元发展的过程。

而当前这种消费观念的进步,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从“我买了什么,才算有了好的生活”变成“什么能让我的生活变得更好,我才买什么”。前者追求的是物品承载的符号意义,后者则是将自由选择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以自我感受为先。

譬如,共享的工作与生活方式,正在被愈来愈多年轻人所接纳、拥抱、欢迎。不必局限自己的“生活的场景”——在城市的街头巷尾,餐馆、咖啡厅、艺术中心,甚至菜市场等公共空间,同样能够带来热辣滚烫、充满活力的更多可能性。

近些年十分流行的那句“房子是租来的,但生活不是”,正是为了提醒年轻人:好的生活是珍惜此刻、把握当下。买到真正适合自己的东西,用自己的方式找到需要的舒适感和归属感,才能赋予明天继续的勇气和力量。这种从关注物质到关注人的“转身”,正是年轻人的向内探索。这一点表现在消费上,也早就能从汉服的流行、国货的崛起、文化的自信里窥得先机。

前段时间,我的一位同事想尝试一下BC露营(Bush Craft,直译为丛林技能)。不过,一众北欧、北美与日韩品牌的产品,价格高高在上。在一番比较之后,她发现国产品牌已经足够满足自己基本的户外需求。价格不贵,心理上也不会有太多的负担。趁着这个双十一,她入手了好几样颇具性价比的国产装备,甚至还从二手交易平台买了几个趁手小物件。前几日,去桐庐的大山里浅浅体验了一番,连呼“真香”。

从被动消费变为主动选择,看似简单的转换实际代表的正是一种生活自主权的进化与演变。当人从物质的束缚中跳脱出来,重新在花钱这件大事里获得掌控感、自主权时,幸福感也会随之增长。

“只买对的”已经取代“彰显品位”,成为当下消费文化的主流。

为情绪价值买单

前几年,很多人都听说过“豆瓣抠组”的赫赫威名。不过,彼时有许多人雾里看花,以为那些年轻人省钱只是因为囊中羞涩,不得已过起“苦行僧”般的肉体和精神双重修行的生活。

但最新的权威调查报告显示,在1990年至2009年两个世代,即便拥有还不错的经济基础,仍然会表现出相当务实的消费观念,愿意在传统消费方面保持节俭,更热衷于能愉悦或提升自我的兴趣消费。

时间来到2024年,恐怕没有人会再忽视这些“主动降级”的生活方式。毕竟,“不是XX买不起,而是XX更有性价比”这一概念,在当下,已经从社交网络上的一句玩笑话、一个梗,变成了一种实实在在的基本共识。更多的人从消费泡沫中抽身,从务实中获得了更有性价比的快乐生活。

去年与今年,年轻人去老年大学上课的相关话题,曾多次登上新闻热搜,并获得众多网友的肯定。

在杭城,同样如此。

一大批杭州年轻人去浙江省文化馆上“夜校”,文化馆里书法、国画、乐器、太极、品茶、舞蹈等课程应有尽有,花小钱甚至不花钱就能上兴趣课。百来块钱的国画、书法、太极等课程可谓“性价比之王”,还有打工人感叹爷爷奶奶轻松快活的学习氛围,感觉参与其中就能被治愈。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跟着爷爷奶奶学习的“年轻人”,既包括了刚走进社会的00后,也不乏三四十岁的“真·中产”。在全社会向消费主义祛魅之后,这些收入稳定的人,会更容易感受到务实向新的快乐,表现出人间清醒的一面。

与此同时,即将过去的2024年也是线下演出井喷的一年。我一位朋友的微信朋友圈的置顶,有着一份2024年的特别总结:2场话剧、3场演唱会、4场Livehouse、8场脱口秀……每每聊天,话题总会涉及周杰伦、李健、赖声川、唐香玉、黑灯、小鹿,虽然演出的总数不算多,但她自称“作为一个演出爱好者,已经很满足了。”

当然,情绪的出口除了观看演出,还有出行旅游。相比过去几年,身边的朋友们出行旅行的频率确实大幅上升,当然,大家也很珍惜“在路上”“在户外”的美好时光,并通过旅行、看风景与户外运动来缓解工作上的焦虑与疲惫。此外,很多年轻人特别是“95后”“00后”会选择当旅游博主,或者是“互联网大厂人”裸辞后旅居生活,一边旅游一边用属于自己的方式赚钱。

比起纯物质消费,更多的人开始愿意为自己的情绪价值买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