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位月光妈妈到上百位月光妈妈,他们的故事还在继续

有回声的爱

2024-11-01

《月光妈妈》 袁敏 著 江西教育出版社 2024年8月

池来

这是一个秋意渐浓的周日下午,在杭州晓风书屋明远书房,厅内悬挂的落叶风铃,正是橙黄橘绿,络绎不绝的读者赶来现场,刚一落座,就被屏幕上传来的歌声吸引,那歌声来自青海直亥雪山下的少年,“小小的我,伸出双手,握住月光,藏进我心房”。

这是一个温暖的下午,大家因作家袁敏最近出版的报告文学《月光妈妈》而相聚,讲述书里书外“被光照亮,努力成为光”的故事。

这不是作家袁敏第一次以笔触关注乡村教育——2018年,袁敏在《收获》发表《乡村教师》,写的是为北大荒农村孩子奉献青春的一群知青教师;2020年,袁敏在《收获》推出“燃灯者”专栏,相继写下“时代楷模”陈立群、致力于推广家庭实验室的陈耀的教育故事。

就像袁敏多次讲到的,“自我采写《乡村教师》开始,我的目光再也无法离开中国乡村教育这块阔大深广的土地。”这一次,为了采写“月光妈妈”团队连续十六年爱心助学的故事,从2009年到2024年,袁敏七上高原,来到丹巴和直亥深入采访。

在读书会现场,袁敏郑重讲道,“今天的主角是‘月光妈妈’,我希望每一个人都能讲讲自己的大爱之路,讲讲为什么一件事做了十几年仍锲而不舍。”

话音未落,掌声响起。“月光妈妈”助学活动发起人月光在推让中接过话筒。她略有些拘谨地扶了扶眼镜框,她没讲自己做了什么,却讲了令她感动的人和事,“十六年来,从一开始在微博上发起倡议,有一些一路支持助学的朋友,我至今没见过,我没有去过他们所在的城市,他们也没来过杭州,但是他们年年参加‘月光妈妈’助学,他们相信我会把钱送到孩子们手中。”

秋芸也是“月光妈妈”之一,她在开场白就说,“我的小孩是仁青拉毛”。在《月光妈妈》中,《我陪你慢慢长大》这篇写的就是秋芸和仁青拉毛的故事。

仁青拉毛是直亥村最早结对的孩子之一,那是2012年,仁青拉毛还在读幼儿园。因中考成绩优异,她考入江苏南京市江宁高级中学民族班后,秋芸多次赶去南京看她。

秋芸说:“和‘月光妈妈’一起助学,不是浮光掠影的,出了钱就完事了。因为我的小孩,我和他们一家都成了亲人。拉毛和我说,我寄去给她奶奶的棉鞋,即使破洞了,老人家也舍不得扔掉。仁青拉毛曾很直率地问我,希望得到什么回报,我也非常直率地回答,我从来不关心你的分数,我希望我可以帮助到你,你长大以后,也可以帮助到需要帮助的人,能够去关心别人。”

从一位月光妈妈到三百多位月光妈妈,从第一次踏上直亥村这片土地到援建希望小学,再到青海省政府投资2000万元为边远牧区的孩子建成寄宿制小学。如今,直亥村小学及初中的辍学率已骤降为零。

晓风书屋的掌柜朱钰芳是最早一批跟着“月光妈妈”赶赴青海的参与者之一。“2012年,我第一次去青海,没想到会有这么一本书把大家的故事集结在一起,当时大家只是想着尽自己的能力做点事情。就像我开书店可能影响了一批周围的居民或是杭州的读者,直亥村的小孩也有这样的幸福感,让‘月光妈妈’一直挂在心上的,不是用钱去实现什么,而是用教育去改变命运。”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讲师李晶来杭州开学术会期间,看到《月光妈妈》读书会的预告消息,特意改签了回南京的车票。李晶谈到,在阅读《月光妈妈》时总是想到蔡元培的教育观,“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修养。‘月光妈妈’以一种文学柔软的力量去关注美育,去发现诗歌、音乐的美,让教育丰盈心灵。”

直到夜幕降临,在明远书房的橘色灯光下,“月光妈妈”的故事还在继续。读者刘妍老家在河北,她已在杭州生活十多年,她从头到尾聆听了这场持续三个小时的读书会,很有体会。她说:“我之前觉得杭州好,是看到很多热爱杭州的人自发自愿打捞、传承历史文化,热爱家乡,在《月光妈妈》中,我感受到,爱是可以传递的,爱是有回声的。”

出版界的资深编辑汪逸芳也来到读书会现场,她说:“今天在我心里留下了一个个‘月光妈妈’的故事,我没有去过藏区,通过阅读却可以链接到那里的人。人海茫茫,很多人也许是很孤独地走着,但走着走着就会遇见老朋友,爱是流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