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教学楼实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杭州研究院院士工作站供图
科研成果:新一代国产化对海监视雷达。
记者 毛郅昊
翻越秦川峻岭,来到烟雨江南,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杭州研究院,为正在低空经济等赛道竞速逐梦的杭州带来了坚实底气。
2021年,在电磁探测方面具有深厚优势的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杭州研究院,在钱塘江南岸成立。三年三个台阶,每一步都走得很扎实——2022年11月,该院与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剑旗强强联手成立院士工作站;2023年10月被认定为省级院士工作站;2024年10月被认定为省级重点支持的院士工作站。
成立以来,院士工作站的诸多科研成果,为杭州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新的活力。
融浙融杭 科技创新不当旁观者
院士工作站充分发挥电磁探测专业优势,与杭州企业、政府深度合作,相继研发了雷达干扰处理系统、雷达模拟系统集成、雷达通信一体化算法等新技术。
“院士工作站刚建立的时候,我们一直在思考该做什么?”工作站负责人罗丰说,“吴剑旗院士在电磁领域技术方面颇有建树,院士工作站在他的带领下,和浙江的海关、海事部门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作为海洋大省,浙江拥有6000多公里的海岸线,日益繁忙的港口为浙江的近海管理带来了巨大挑战。
罗丰带领团队跑遍了浙江沿海地区,研制出新一代具有识别、预警功能的对海监测雷达装备,目前已投用,为海关全天候监测、管理近海船只提供了解决方案。“未来,该装备还将加强识别功能,特别是针对走私和反恐活动。”罗丰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完善,近海雷达监控技术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目前,院士工作站加强了毫米波雷达在交通领域的应用,并与杭企海康威视、大华股份等建立了合作。2022年至2023年,院士工作站各团队与科研院所、军工单位及科技企业签约项目金额近4000万元。
低空领域 科技成果持续精进
依托电磁探测方面的技术优势,院士工作站科研成果不断涌现,并在企业应用生产。
记者看到,工作站科研人员刘永旭拿着红外热成像仪走到户外,抓拍到一架起飞不久的飞机,又迅速回到电脑前,调试好代码,将照片导入系统中,很快,编好的代码运行起来,他成功捕捉到了照片中的那架飞机,并能对它进行检测识别。
“这套实验流程是为了检验我设计的算法是否正确。”看到算法运行顺畅,刘永旭很高兴,“这说明算法对飞机等远距离弱小目标的检测是有效的,对于提升安防能力有很大帮助。”
当前,院士工作站还在探索将不同传感器结合起来,发挥各自优势,克服弱点,不断提高对弱小目标的发现概率、识别能力、跟踪能力。“比如,光学摄像头的观测容易受天气限制;雷达不受天气影响,但是易受杂波干扰,也不直观。我们把两个或多个传感器结合起来,力争实现1+1大于2。”刘永旭介绍。
“管控黑飞无人机是杭州亚运会举办期间安保工作的重中之重。在人员密集场所和重点保障区域,黑飞无人机的出现将带来较大的安全风险。”刘永旭所在团队的蒋俊正教授介绍,团队参与了亚运安保工作,保障了赛事的安全运行。杭州亚运会结束后,团队也收到了来自浙江省公安厅的感谢信,他们深刻体会到科研带来的成就感。
当前,院士工作站已建立14支团队,围绕电磁空间、雷达系统、多源遥感等领域,科研成果不断涌现,并辐射到越来越广的领域。
人才兴旺 给更多年轻人成才机会
良好的科研氛围吸引名校博士纷至沓来,为院士工作站注入了新的“血液”。
院士工作站科研人员李娜说,“这里科研水平高,团队扶持多,我需要的电磁、光电等设备站里都会及时采购。”摆弄着自己工位边上的毫米波雷达,李娜相信自己的选择很有前景,“低空经济是当前热门领域。我学的是计算机领域的视觉算法专业,和雷达领域结合,可以有很多科研成果,我期待把所学技术尽快落地。”
院士带教培育加速了人才的成长。高大伟于2021年博士毕业回国,加入了院士工作站。在站里,他有机会和吴剑旗院士座谈交流,当面请教技术难题。他所在的团队,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廖桂生,他也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杭州研究院的首任院长。
在廖桂生的带领下,该团队与准独角兽企业龙兴(杭州)航空电子有限公司开展深度技术合作,并在今年迎来了新的突破:双方联合攻关的国产化航空电子设备项目,获批2024年浙江省重点研发计划尖兵项目,“目前,国内使用的无线快速存取记录器,绝大部分是国外产品,我们正在做国产化替代,而且用的还是5G版本。”高大伟透露,这是站里首个获批“尖兵”的项目。
此外,院士工作站设立了院士基金,激励广大人才创新,第一期便达到2000万元。
院士工作站还打造了“应用型人才引育体系”,畅通人才晋升发展通道。建站至今,院士工作站引进全职科技人才40余人。未来,院士工作站将继续推动人才团队与当地企业开展对接,并培养更多具备深厚知识储备、敏锐批判性思维和卓越创新能力的未来科技领军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