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中国之美

2024-10-25

《古建寻美》 林陌 著 黄山书社 2024年9月

半文

一早,拿到林陌的《古建寻美》,心情是美好的。这本书很美。封套,飞檐、翘角、套兽、脊兽,大片的留白,典型的中国之美。去封,书面赭黄一色,仅手书“古建之美”四个唐楷,小号宋体署作者名、书社名,书脊锁线胶装,简单、干净。掂在手上,仿佛一幢缩微的古建,和中国古建有着相同个性的美。

《古建寻美》书分三篇:江南访古、木骨禅心、山石有言。第一则,寻访园林之美。苏州是林陌的故乡,“假山假水甲天下”,但他自言,一直到离开故土近二十年,寓居杭州多年之后,才慢慢领略到故乡园林之美、之妙。审美,需要距离。很多人都是离开故乡之后,才发现故乡;离开美好之后,才发现美好。园林之美,寄托着文人雅士生活的理想、美好的愿景。拙政园、留园、退思园、网师园、怡园、沧浪亭……春夏秋冬,四季轮回。同一处园林,不同的季节,生动的、蓬勃的、繁华的、简约的,有不同风格的美。

接着,寻塔、寻寺、寻石刻。塔是虎丘塔、雷峰塔、保俶塔、六和塔、飞英塔、闸口白塔、应县木塔、巾山塔群……寺有保国寺、时思寺、国清寺、独乐寺、南禅寺、佛光寺、净土寺……石刻在云冈、在龙门、在敦煌、在河西走廊、在南京的郊野、在灵隐的飞来峰……

古建,不仅仅是技术,也是艺术。梁思成先生说:“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即我艺术及思想特殊之一部,非但在其结构本身之材质方法而已。”林徽因说:“一种好建筑必含有以下三要点:实用、坚固、美观。”寻访古建,探讨古建,我们更多的不是探讨古建的实用、坚固,而是重新发现古建沧桑的脸庞上独具中国个性的美。

对于一个痴迷于古建的人来说,有时,寻访本身,也是一种美好。

“这些年我对浙江好几个地方略有了解,便一直心存念想,一有闲暇便想驱车前往,比如龙泉、泰顺、楠江、雁荡,天台也是其中之一。”他去寻访国清寺。

“最早一次是读研时期,那个时候并无公共交通可抵达这些散落郊野的石刻,只能骑着自行车,从鼓楼出发,过玄武湖、紫金山,抵尧化门,然后在没有手机地图导航的情形下,寻寻觅觅,兜兜转转,历经2个多小时才找到第一处石刻——”他寻访到了“萧景墓”。

从南到北,从江南水乡到西北黄沙,江苏、浙江、天津、北京、山西、福建、甘肃,一遍遍一次次地寻找。好在,所有的寻找都有一个充满了诗情与画意的尽头,所以,每一次寻找都值得期待:入山门,迎面一棵1500多年前的古柳杉、山门背后两棵同样久远的古柏,大雄宝殿是宋绍兴年间始建,主体为元末遗构,左侧梅氏宗祠为明万历年间所建,右侧是清代马仙宫。从隋唐到宋、元、明、清,时间累积、重叠,一处古建,就是一本厚厚的书。塔是书、寺是书、园林是书、石刻是书。不同形制的古建,是不同的书,有不同的美。“湖上两浮屠:雷峰如老衲,保俶似美人。”同为塔形,雷峰塔、保俶塔,也是各美其美。

在《古建寻美》中,林陌始终践行一种田野调查的理念,他多次写道,“我们要珍惜、保护这样一种美。”这种美,不只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财富。

梁思成和林徽因,对待古建是“特别小心温柔的”。《古建寻美》,也是对古建筑的一种保护,对中国之美的一种保护。虽然,中国之美不只此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