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辄“维权举报”势必损及家校互信

本报评论员 涂建敏

2024-10-23

《半月谈》日前以“128条举报,仅7起基本属实:莫让不实举报困扰老师”为题,发表相关报道。报道援引西南某基层教育局台账数据,通过多地调研采访,披露近年来随意举报老师情况逐渐多发、频发,耗费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大量精力,也让教师职业荣誉感、获得感和责任感受损。

相关话题切中时弊,发人深思!有必要作几类区分:首先,对于正当的师德师风监督,要大力支持倡导。近年来,教师队伍中一些“害群之马”被及时处理,彰显师德师风建设持续深入,社会监督功不可没。其次,教育主管方也有必要反思,家长投诉举报增多,是否确有存在沟通不充分、信息不对称之处。因此,必须以长效沟通机制的建立,努力推动家校之间日常协作和情感互动。尤其对于校服、营养午餐等事关孩子切身利益的学校服务,要发挥好家委会作用,推动民主参与,强化监督,增加协同。

广大家长对学校与老师也要予以更大理解和包容,努力化解这种矛盾对立、紧绷状态。如相关报道中曾提到:一位从教20多年的老师,先是被投诉“管教学生过于严格”,结果变得不敢再严厉批评学生,进而导致班级纪律越来越差,随后又被家长投诉“对学生不闻不问”……外行指导内行让教师丢失了教育自主权。另外,诸如“老师开车上班太招摇”“在小孩儿面前吃外卖影响师容”等等,过于小题大做。必须认识到,和谐友善的家校互动如同“盟友”关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而动辄“维权举报”,伤了老师的心不说,也影响孩子教育,长此以往势必损及家校互信。

有必要看到,当下教育生态已悄然发生变化,家校关系早已告别那种“我的孩子随便管”的传统理念,但也绝不应是“我的孩子受不了一丁点委屈”。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教师的专业权威性地位尤须得到维护。学校的事情不妨放手交给学校和老师,绝不动辄指手画脚,更不越俎代庖,保持对学校专业度最起码的信赖与尊重。

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更要持续为老师减负“松绑”,努力当好广大教师“娘家人”,简化投诉举报处置程序,化解矛盾纠纷,充分传递组织信任和温暖,决不让教师本人陷入无谓的自证清白中。对不实举报,则该澄清澄清,该正名正名,旗帜鲜明撑腰,既为老师权益兜底,也向全社会释放明确信号:合理监督举报支持,歪曲事实、恶意中伤坚决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