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篆对联 阮元《欲共水仙存秋菊 长留学士住西湖》
王华锋,1982年生,杭州余杭人。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杭州市书法家协会篆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余杭区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中国计量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书法特聘老师。作品曾入选2022“中国书法年展”全国篆书隶书篆刻作品展,2024第三届“王羲之杯”书法艺术大展,2024最忆是南浔——首届“新我杯”书法作品展。
记者 陈友望
对于王华锋而言,书法是技艺的展现,也是与古人心灵相通的一座桥梁。“学书无日不临池”,他深信,真正的书法必须根植于古法之上,通过临摹古帖,学习并掌握前人留下的书写法则和技巧。只有这样,才能让汉字跃然于纸上时不仅仅是一串字符,而是充满了生命力的艺术作品。
王华锋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与情感寄托于笔端,认为书法是生活的一种升华形式——它是情感的自然流露,也是灵魂深处的对话。他的创作虽基于传统,但并不拘泥于此;在尊重经典的同时融入个人趣味,让每一件作品都很独特。
以教育为己任,王华锋积极投身于书法培训事业,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了解并爱上这一古老而又充满魅力的艺术形式。在他的引领下,许多学生得以领略到书法之美,并从中汲取灵感,开启了独特的艺术之旅。
“做好诗,写好字,画好画,刻好印。”这是王华锋对自己未来的期许,也是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切敬意。
艺术典藏:在您的书法篆刻道路上,从最初的兴趣启蒙到后来的专业学习和创作,您认为哪些关键因素促使了您技艺的飞跃?
王华锋:我从小就对书法、篆刻艺术怀有浓厚的兴趣,这种兴趣驱使我不断探索、尝试和实践。每当我在艺术上取得一点进步时,都会感到无比喜悦和满足,这也进一步激发了我的学习热情。在求学过程中,我有幸遇到了几位优秀且有爱心的导师,他们不仅传授给我专业的技艺,还引导我深入理解书法、篆刻艺术的精髓。持续的热情、专业指导、系统化的学习、广泛的涉猎与深刻的思考,加上不懈的努力和坚定的毅力,这些都是我在书法篆刻道路上实现技艺飞跃的关键因素。
艺术典藏:多年来,您潜心钻研书法篆刻,在创作上也有不少获奖经历,请谈谈您对书法的临摹和创作的理解。
王华锋:对我来说,临摹就像是积累财富的过程,而创作则是运用这些积累来表达自我。只有通过大量的临摹练习,积累了足够的经验和技巧后,才能在创作时游刃有余,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果缺乏扎实的基础训练,单凭有限的经验进行创作,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艺术典藏:入选“星火计划”之后,你有何感受?未来将如何发展艺术?
王华锋:能够入选“星火计划”,我感到非常荣幸和激动。这不仅是对我过去努力的认可,也是对我未来艺术追求的一种激励和支持。我将不断创新自己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手法,以更加独特和新颖的方式呈现艺术作品。
展望未来,我将继续深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特别是书法、篆刻等传统艺术形式的精髓。同时,我也将积极参与各类艺术展览及交流活动,与同行们共同探讨技艺,分享心得,致力于推动艺术事业的进步,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一点力量。
名家短评
华锋有着典型的北方人性格,为人质朴厚道,于书法一道刻苦执着。他随我学习篆书已颇有时日,在艺术的领悟力上很有灵性,善于从传统中汲取养分,又能恰到好处地转化为己法,书法面貌已初具规模。其篆书用笔收放自如,线条稳健流畅,字形古拙浑厚,在章法上能巧作安排,疏朗有致,见解独特,使人常有意犹未尽之感。惟书法之道博大精深,传统经典之中自有无尽宝藏。希望他进一步深入传统,厚积薄发,摒弃浮华,力避时风,走出一条“学古而不泥古,破法而不悖法”的守正创新之路。
——刘洪洋(西泠印社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秘书长)
华锋这个学生跟我已多年,在我印象中他一直很勤奋、刻苦且有思想。他的书法作品展现出扎实的基本功,笔画流畅、结构严谨,尤其是在字形的布局和笔势的掌控上,表现得非常稳健。笔触中能感受到他个性化的表达,整体给人感觉古朴而又不失雅趣,甚至带有几分“笨拙”的风格,在随性与简约中展现出力量感,常常给人一种原始的美感,从而表达出他对古代美学的深刻理解和对现代审美的独到见解。
——周国城(西泠印社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