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就业市场秩序尤须加强监管

2024-10-22

本报评论员 涂建敏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为持续推动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保障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一段时间来,全国各地持续开展人力资源市场专项整治,集中查处了一批虚假招聘、就业歧视、高薪诱骗等违法案件。就此,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日前公布一批相关典型案例,包括培训就业变高额借贷、虚假招聘藏陷阱、歧视性招聘损害就业公平、未经许可开展经营性招聘服务等。

相关案例的发布,释放了强监管、促就业的明确信号。这当中,所涉及的虚假招聘、“黑职介”、“培训贷”等,很多都是老套路了——“黑职介”无须赘言,“培训贷”则以提供技能培训和工作机会为诱饵,把求职者引向第三方金融机构借贷,让其支付培训费用,然而最终却求职不成反被套。

此外,如性别歧视、年龄歧视、学历歧视、经验歧视、户籍歧视等,可谓花样百出,乱象不止。以前述典型案例为例,就有单位在招聘启事上标示“XX地已满”“XX、XX地免”等字样,尽管换了“马甲”,但仍难掩户籍歧视之实。

切实维护好劳动者合法权益,尤须加强监管:一方面,相关各方要紧紧抓住招聘这个源头,努力消除各种乱象。日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会同中央网信办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力资源市场规范管理的通知》,其中就包括推行招聘信息规范格式,强化定期检查或抽查等。另一方面,要不断创新探索“抽检”与“巡检”制度等,推动线上线下监察。此外,以典型案例的持续发布更新为契机,要不断推动以案说法、以案释法,以提高求职者对各类求职陷阱的识别能力,并保持足够警惕。

还要看到,相比上述“明显违法”,当下还存在一些“隐形违法”现象,比如有些一般岗位招聘,却标明“该岗位需要值夜班,到外地出差,条件较艰苦,应急工作较多”等,以达到事实上“吓”退女性等特定群体之目的,这使得查处更复杂、认定更困难。这无不提示我们,在规范就业市场秩序、加大监管治理的同时,更要精准识别,消弭模糊地带,让乱象无处藏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