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量物证鉴定人

2024-10-21

DNA实验室团队,前排左一为王琴,右一为李佑英。

口述 王 琴 整理 傅淑青

法医人手稀缺,哪里有需要,我就去哪里,以最快速度成长

我叫王琴,杭州建德人,今年46岁,是杭州市公安局刑侦支队七大队五中队中队长,也是DNA实验室负责人。我要说的,正是从事微量物证鉴定的酸甜苦辣。

1996年高考,我分数很高。爸妈一直想让我学医,看到电视里法医很帅,又是公安系统的,就让我报考华西医科大学的法医专业(四川大学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前身)。我年纪小,懵懵懂懂,听了爸妈的。

我们学校是国内法医专业排名第一的大学。十八九岁又是一个人学习和接受能力最强的时候,我第一次看到泡在福尔马林里的“大体老师”,第一次了解身体的构造,第一次拿手术刀,第一次上解剖台……不论什么,我都觉得很新奇,想深入探索。我对法医学很感兴趣。

2001年7月,读完五年大学,我被分配到杭州市公安局刑侦支队。

我个性沉稳、细致,确实适合做法医。好多新手法医,怕高腐尸体,怕血腥,怕尸臭,怕蛆虫,有的觉得压力大、工作环境恶劣。我还好,没有艰难的过渡期,轻松上手。

刚开始做法医,我不只出现场,同时也做临床和物证,都属于法医学范畴。

出现场是跟死者打交道,通过遗体,分析死者年龄,推断死亡时间和方式。

临床就是鉴伤法医,跟老百姓打交道,鉴定是轻微伤、轻伤,还是重伤。譬如两方打架,都想要有利于自己的结果。怎么让双方心服口服?很考验法医的沟通能力。

物证就是微量物证鉴定,是跟检材打交道的。

我一直在死者、老百姓和检材之间切换。法医人手稀缺,哪里有需要,我就去哪里,以最快速度成长。

微量物证,能让亡者“说话”

2003年,微量物证鉴定激增。支队领导看我年轻、大胆,静得下心,把我调到DNA实验室,专职做微量物证鉴定,一直到现在。

微量物证之所以神奇,能让亡者“说话”,说穿了就是能提取现场嫌疑人留下的痕迹,带回实验室,检测对比成功,便可揪出嫌疑人。

听上去不复杂,但绝不是把检材放到设备上,让它自动“跑样”这么简单。我们要在现场筛选正确的物证,根据物证属性,选择最合适的提取和鉴定方法。

不同案子,处理方式都是不同的,教科书没有标准答案。任何环节出错,都会前功尽弃。

还好,有李老师“坐镇”。李老师大名李佑英,跟我一样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法医专业。2000年,她从温州调到杭州市公安局刑侦支队,参与创建了DNA实验室。在我心里,李老师是领导,是学姐,更是我的师傅。

2003年,刚到实验室不久,我就遇到发生在临安的一起命案。死者是上山挖笋的老年男性,钝器致死。现场有搏斗痕迹。

遗体在土里埋了好多天,下过多场大雨。大家都说,物证早被泥土和雨水破坏掉了,不可能检出什么。但我初生牛犊不信邪,和这个案子较上了劲。

当时,李老师只对我说了一句:你认为正确的事,就去做。她帮我一起筛选检材,一件件分析物证。最终,我在死者身上提取到痕迹,跟嫌疑人比中了!

正是这起案件的成功破获,我感受到微量物证的强大生命力,更坚定了我从事这行的决心。我想让嫌疑人无处逃遁,我想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和正义。

我们每天都头脑发热,想多破一个案子,再多破一个案子

“凡有接触,必留痕迹”,这是法医学里著名的洛卡物质交换原理。嫌疑人只要到过现场,必会带走一些东西,也会留下一些东西。

很长一段时间,社会上对物证鉴定的认识,普遍停留在指纹上。微量物证比指纹复杂得多。

从一个微观世界去看,每个人身边都飘着一堆很小的细胞,根本无法预料这些细胞会掉在哪里。即使嫌疑人很了解微量生物的属性,提前预谋,也不能保证,在犯罪现场不留下痕迹。

2015年,我接手了一起案子。小偷入室盗窃,遇到女主人突然回家,便杀人脱身。这起命案,引起老百姓的密切关注。

一开始,我们确实没提取到有价值的物证。嫌疑人入室前,做过精心防护。但还是百密一疏。经过复勘,我们最终在那幢房子里检出嫌疑人的痕迹,确定了凶手。

微量物证鉴定就是这样,只要找对物证,一测一个准。这是属于法医的成就感和荣誉感。我和我的同事每天都在做鉴定,做鉴定就是在破案。我们每天都头脑发热,想多破一个案子,再多破一个案子。

难免也有灰心丧气的时候。2016年春节前夕,一工厂宿舍内发生一起惨案,爷爷、奶奶、孙子、孙女一家四口同时被杀。破案后才了解到,命案起因是情感纠纷。

这么大的命案,我们实验室的人全部出动了,一拨在现场勘察,一拨就在实验室彻夜检验。我有一个多星期没回家,不是泡在实验室,就是疯了一样在现场找物证。

物证有用没用,至少要走完五个小时的检测流程才能知道,除此之外,没有捷径。我们只能老老实实地一件件检测,不管找的物证把握有多大,都要反复投入五小时、五小时、五小时……

我熬红了眼, 检了200多份物证,没检出任何痕迹。这里虽然有客观因素,可还是会自责,会怀疑自己的能力。这么大的案子,我怎么可以检不出?就算领导不说什么,自己这关首先过不去。

越检不出,越要检。当时,我整个人都魔怔了。不吃饭、不睡觉,检材检得千疮百孔了还不放过。过去的成就感有多强,此时的挫败感就有多强。

好在,我们及时调整思路,把侦查范围扩大到两公里以外,找到了有用的外围物证。检测出来后,与嫌疑人比对成功,一举打破僵局,为案件侦破提供了直接证据。

活干完,天也亮了。热腾腾的汤面一下肚,是最大的幸福

搞微量物证鉴定,首先要去现场提取物证,这是做鉴定最重要的一步,也是法医的基本功。如果物证没提取对,后面所有检测的都白搭。

现场勘察时,不能放过任何角落,很小的一块地方,都要观察很久。有时为了看得更清楚,还得躺下去观察。

最早的时候,实验室只有我和李佑英老师。她冲一线,去现场提取检材,我守在实验室做检测。我虽是新人,但李老师无条件信任我。没检出来,就换另外的物证。

有些嫌疑人非常狡诈,会用火烧等方式伪装现场。痕迹技术员和法医就会在现场,有商有量地分析。越大的现场,越考验我们的实战能力。得确定最重要的地方,重点去看。

像几层楼的现场,如果没找对区域,会像无头苍蝇,很难找到有效物证。之前提到的命案,就是这种情况。案发现场是工厂宿舍,人多物杂。被杀的一家人住在顶楼,光楼梯上找到的烟蒂都有不少。

2005年和2006年,我经常整夜待在现场。要闻尸臭,要经受风吹日晒,要面对血腥恐怖的场面,这就是微量物证鉴定人的工作状态。

活干完,天也亮了。我和同事开车去拱宸桥吃一碗板凳面,这是最大的幸福。热腾腾的汤面一下肚,整个人都回神了,又能工作了。

我刚怀孕。干我们这行,没什么可忌讳的,那天是我出的现场

在实验室做鉴定,穿白大褂,吹空调,看上去舒舒服服。但有的物证是腐败的人体组织,有一股你绝对不想闻的臭鸡蛋味,开了排风扇也没什么用,要用手一点点清洗出来。

不管什么案件,不管什么检材,微量物质的检测步骤都是相似的。一套流程走下来,以前要七八个小时,现在有了先进的检测仪器,但也要五小时。

每天重复相同的流程,得坐得住冷板凳,耐得住寂寞。出现场是很多人,回到实验室,则只有设备工作的声音,非常的安静,会有一种单兵作战的孤独感。

很多时候是一个人连轴转,去完现场,再回实验室做鉴定。2005年我刚怀孕。大年三十,一所浴场发生凶杀案。

干我们这行,没什么可忌讳的,那天是我出的现场。

然后马不停蹄赶回实验室,我想早点把结果做出来。检测完成后,窗外鞭炮声四起。

我的思绪还沉浸在案件里。一看时间,刚过零点,新的农历年来了。这才想起来,我在实验室待了大半宿,错过了回家吃年夜饭。

儿子出生后,他的衣食住行都是老人在管。我能陪伴孩子的时间不多,只有接送他上下学、睡觉前或吃饭时。他上高中住校后,见面更少,只能打电话。

幸好,孩子没长“歪”,独立能力挺强,性格乐观,不用我们操太多心。

倒是我妈好几次说起,都是自己不好,让我报考法医学,又累又不着家。我反而很感谢爸妈,他们的选择非常正确。

在我看来,这份工作充满荣耀和光辉。

我们施展所长的案件少了,但对社会和群众来说,绝对是好事

近些年,杭州的治安环境明显变好。对我们来说,施展所长的案件少了,但对社会和群众来说,绝对是好事。

我们也在努力,扩大微量物证鉴定的应用,帮助不少群众成功寻亲。2021年7月,台州一位五十多岁的陈先生打来电话,说要找亲生父母,想来杭州做微量物证鉴定。

刚好台风“烟花”过境。大风大雨,台州到杭州200多公里路。我们劝他,等“烟花”走了再来,他坚决不肯,说等了20多年,一天都不想再等。

我们接待了陈先生。他告诉我们,20多年前,结婚前一晚,养父母向他透露了惊天的秘密:他是养子。

从那时起,陈先生无时无刻不想弄清自己的身世。但怕养父母伤心,直到他们过世,他才拨通我们的寻亲热线。

我们很重视这个事,想尽快帮助陈先生实现心愿。对他的微量物证做了检测和比对后,我们联合侦查大队,多地走访调查。经过2个月努力,终于找到陈先生的亲生母亲。母子俩其实离得并不远,只有一个小时的车程。

20世纪60年代,陈先生的生父瞒着家人,把出生没多久的婴儿送走了。生母知道后,念叨着孩子的名字,多次外出寻找,都没找到。一年后,生父母为此离婚,重组家庭,双方都没有再生育。

这个被送走的孩子成了母亲一生的痛。老人年事已高,原以为要带着遗憾离开,不承想病危之际,56岁的儿子居然找来了。母子二人见面后抱头痛哭,我们也在边上直掉泪。

特别幸运的是,生母和儿子团圆后,身体竟奇迹般转危为安了。

2021年到现在,我们已帮助210户家庭实现团圆梦,帮助27名流浪乞讨人员找到回家的路。微量物证可以是冰冷的“铁证”,也可以是温暖的“牵连”。

正义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现在,我们主攻命案的积案

从前没找到嫌疑人,不代表现在找不到。正义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2012年起,杭州实现命案全破,离不开微量物证鉴定这个“杀手锏”。现在,我们主攻命案的积案。

早在20世纪90年代,国内已有DNA破案的先例。当时杭州虽未引进,但市刑侦支队的前辈们有意识地保存了大量物证,为日后攻坚命案积案提供了基础。我们沿袭了这个传统,不管什么案子,所有物证全部入库。

现在,杭州的微量物证鉴定技术已经领先全省,在全国也有很高的知名度。省内有疑难案件,常叫我们联合会商。我们也经常接到兄弟省市的求助。

杭州的微量物证鉴定技术之所以跑得快,不只是起步早,也不完全是设备先进的缘故,很大原因是有一个很好的团队。

李佑英老师是这个团队的“火车头”,一直带着我们往前跑。2021年,李老师退居二线,我接任DNA实验室负责人。身上挑了担子,我才知道李老师有多不容易。

实验室副主任王东京,是数据研判的高手,近几年主攻寻亲。他独创的流浪乞讨人员比对法,还去民政部做过宣讲。

高林林,年纪跟我相仿,到实验室比我晚一两年,疑难物证攻坚能力突出。

……

目前,DNA实验室有6位民警,1位事业编人员,1位辅警,全是法医学或生物学专业毕业,拥有高学历和高职称,是公安战线一支很特殊的队伍。

编制、年龄、专业各有不同,但大家都在铆足劲搞专业,做研究,写论文。还有四年退休的李佑英老师,仍在不断学习新东西,为年轻人做榜样。

今年是我全职做微量物证鉴定的第21年。这些年,我荣获个人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成为亚洲法庭科学学会DNA物证工作组成员、浙江省刑事技术DNA专业团队成员,评上第七届全国公安刑事科学技术青年人才、第九届浙江省刑侦专家、杭州市公安机关破案能手……

从初出茅庐的小姑娘,成长为实验室的骨干,我见证了杭州微量物证鉴定专业的发展历程,更立志成为一名合格的传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