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勇
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文博热”,各大博物馆迎来了众多参观者。不过,有博物馆爱好者发现,有些高校博物馆不对外开放,或者只在寒暑假才能参观。
高校博物馆“养在深闺”,多少是个遗憾。高校博物馆的藏品,虽然普遍不如公共博物馆丰富齐全,但也有着独特的价值和魅力。高校博物馆依托教育资源,藏品往往反映了所在学校的学术特色,展示着相关科学领域的发展脉络和智慧结晶。例如,多地航空航天大学的博物馆藏品多为各类飞行器,一些高校博物馆拥有珍贵的动植物化石标本等,这些博物馆“小而精”,能满足不同观众的多样化兴趣,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
从整体上看,高校博物馆是高校的附设机构,本身也有文化育人的社会责任。早在2011年,国家文物局、教育部就发布了《关于加强高校博物馆建设与发展的通知》,明确提出高校博物馆要积极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向社会和公众开放。放眼全球,一些知名高校的博物馆不仅早就对外开放,而且还成为所在地的文化品牌。可以说,高校博物馆是全社会的精神财富,应当成为公共文化体系的一部分,理应向公众开放。
一些高校博物馆不为人知,关键原因在于不愿开放。最近一两年,很多高校都在打开大门,逐渐简化社会大众预约入校的方式,让更多的人可以走进高校。既然越来越多的人都能走进高校,那再走进高校的博物馆,也是高校开放的应有之义。当然,高校博物馆地处高校校园之内,要遵循所在高校的整体开放规则,还要维持守护教学秩序,也要优先满足师生的科研学习需求,对外开放的规则不一定要跟公共博物馆一致。不过总体说来,这都是具体的参观细则问题,不成为拒绝接待社会参观者的理由。
“博物”二字,在古代的意思是“见多识广,博通万物”。从这个意义引申而来的博物馆,自然也具有教育功能。高校博物馆应当“走出深闺”,丰富大众的精神生活,用历史与文化更好地滋养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