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作者语 |

漫溯盛唐

2024-10-18

《长安望:唐人命运与唐朝兴衰》 陈志坚 著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4年9月

陈志坚

一提起唐朝,人们脑海里出现的第一个词,大概就是“盛唐”。那曾是雄风烈烈、气魄宏伟的鼎盛时代。

什么是盛世?其标准可以简化为两条:一是政治军事上强大,二是经济文化上繁荣。合起来,就是两个字:富强。

何以盛唐?为什么唐朝曾是中国的鼎盛时代?对这个问题,历史学家有无数的长篇大论,就是普通人也有着五花八门的脑洞和精彩见解。在这里,可以提供一个最简明扼要的答案,只需要三个词:天时、地利、人和。天时地利,主要影响经济的富裕,而人和,则为唐朝带来政治军事的格外强大。

天时,所指的是实实在在的“天”——天气、气候。对于以农业立国的古代中国而言,经济对天时的依赖是非常强的。浙大永远的老校长竺可桢先生是气象学家,他写过一篇论文:《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被学界认为是中国20世纪最重要的地理大发现之一。

竺可桢提出,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上下浮动是相当明显的,而且有一定的规律性,并画出了一条气候变化的曲线,被称为“竺可桢曲线”。让我们特别感兴趣的一个论断是:在殷周、汉、唐这几个历史时期,气温是高于现代的。也就是说,这三个历史时期,是温暖湿润的气候。由此,我们立刻就会发现,这三个时期也正好是中国历史上中原王朝比较强盛的时代。

对于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气候也许正是一只看不见的巨手,就唐朝而言,这绝对是个重大的利好消息。实际上,黄河流域在唐代依然强劲,甚至出现了大面积的水稻种植;黄河中上游的黄土高原,也得到了相当开发,以至于《资治通鉴》在讲到开元盛世的时候,曾有“天下富庶者无如陇右”的描述。“陇右”,今在甘肃一带,在唐朝居然呈现出了“桑麻翳野”“闾阎相望”的景象,没有气候条件的加持,是不可想象的。此外,温暖湿润的气候也直接导致了农牧分界线的北移,这恐怕也是唐朝边界线远在长城一线以北的重要因素。

地利,在唐朝实现了“两河流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共同发力,笑傲古今。同为盛世的汉朝,其基本经济区局限在黄河流域,当时广大的长江流域开发还不充分,是十足的边缘地区。汉、唐之间,则是一个长达三百年之久的六朝时期,这三百年内,长江流域埋头苦干,奋起直追。到了隋朝再度统一之后,隋炀帝发现,他要开通大运河的时候,必须要有一个方向是直通杭州的。这个事实说明,此时的长江流域已经是国家不容忽视的命脉之一。如果说唐代的黄河流域正值其壮年的巅峰期,那么,唐代的青年长江则是生机勃勃,前途无量。这也许是何以盛唐的第二个重要原因吧。

当然,天时地利,不如人和。最重要的因素,当然还是人。家和万事兴,人和国家兴。人和,又可以分两个方面看。从大的方面说,人和就是人民团结和谐。“人和”的第二个侧面,则是指英雄人物。这也是本书《长安望》的主题。若要了解何以盛唐的最后一点原因,就请诸位翻开本书。

本书写的都是帝王将相,确实对历史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不过,在写作中,我越来越多地意识到,这些人物以及他们的作用,也只能是历史的一个小侧面。当我们跳出“英雄史观”,才感受到历史真正动人心魄的魅力,是因为,“历史是人民创造的”,真正创造历史的,是那些我们不知道名字的先民们。这是历史告诉我们的,我们也将会告诉未来的历史。

《长安望》一书的前身,是多年前出版的《大唐:如此江山》。彼时曾经许愿,想再写一部《大唐风流人物》,可惜十多年来蹉跎岁月,计划还停在计划。只是旧版在坊间已经逐渐不见踪影,有时候自己想买也无处可觅。正好有机会再出一个修订版,也就欣然厚颜答应。新版改头换面为《长安望》,内容大体如旧,不过也有一些修订。首先是两个人物的内容有较大调整,即“李世民篇”“狄仁杰篇”;其次,增加了一个人物——高骈,算是给唐朝三百年结个尾巴。每一篇文字,都经过了反复琢磨,多次修订。

最后想说,如果你想追梦大唐,那么请你乘上《长安望》这艘小船,而我,愿意撑一支长篙,向历史更深处漫溯,愿你“满船清梦压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