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获批

引领杭州未来新格局 打造城市重要新中心

2024-10-15

杭州科创CBD效果图 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管委会供图

通讯员 蒋昊成 记者 吴佳妮

日前,浙江省自然资源厅和杭州市人民政府联合批复《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大走廊绘就高质量发展蓝图。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作为大走廊未来建设发展的重要引领性文件,《规划》深入贯彻中央精神,明确了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打造“全球数字科技创新中心、国家科学中心核心承载区、长三角未来产业先导区、浙江省未来城市样板区、杭州市科创型城市中心、国家人才集聚平台核心区”的核心功能定位,并提出构建“一心聚力、两带提升、七圈驱动、全域风景”的高质量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向“面向世界、引领未来、服务全国、带动全省的创新策源地”和“创新力、竞争力、影响力卓著的高水平现代化引领示范区”迈进。

集聚全球创新功能要素 参与国际创新网络

打造城市重要新中心

《规划》明确,大走廊将围绕云城、未来科技城重点区域14.3平方公里为核心,打造杭州城西科创中心,标志着杭州继西湖时代、钱塘江时代之后,开启了城西科创时代。一个“集聚全球创新功能要素,参与国际创新网络”的“城市重要新中心”呼之欲出。

这将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典范,可持续、更宜居、更有活力是它的发展使命;这也将成为观察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窗口,城市能级跃升的脚步在此清晰可见。

未来,这里将成为杭州的“时代中脊、未来之芯”。

云城科创CBD、未来科技城CBD、未来科技文化中心等重点区块牵起一条世界级中轴线,良渚古城的深厚底蕴、地标建筑的城市活力、科技创新的发展潜力在大走廊“串珠成链”,成就一场千年文明的串联和接力。

未来,这里将成为以服务创新人才、吸引创新人才为核心,强化科技创新特色,突出科技创新、总部研发、会议会展、金融办公、交通枢纽、文化休闲、时尚消费等功能,辐射区域、引领创新发展的科创型、国际范、未来感的全球城市功能中心。

杭州未来国际演艺中心、国际体育中心、未来公园、“金手指”“金钥匙”城市综合体等地标建筑将拔地而起,刷新城市天际线、再塑“城市封面”,构筑以人为尺度的城市理想生活样板。面向未来城市建设标准,大走廊还统筹布局高等级公共服务、世界级科创枢纽公园,营建生态和创新功能融合的公园式城市中心。

未来,这里更将成为引领杭州乃至全省向上跃迁、高质量发展的“城市新引擎”。

浙大超重力实验室、西湖大学、浙江大学、阿里、字节等科研平台、高校、科创业界巨头集聚,杭州资本云城科创中心、盖乐世、保融科技、浙江求是、浙江人才大厦、浙大校友总部等科创总部和重大产业项目落地,华润绿汀路TOD综合体、龙湖云城天街等高品质商业持续注入活力,叠加不少于1000万平方米的科创商务空间保障,形成强大的未来产业生态圈。

划出空间保障线 联动南北两翼 建设长三角科创共同体

作为浙江省创新发展的重大战略平台,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已成为全省最具吸引力、创造力、想象力的科创热土和新经济增长极。随着《规划》获批,大走廊将迎来更澎湃的科技创新活力。

科创发展空间进一步扩大。《规划》明确大走廊新一轮“三区三线”划定方案,统筹落实生态保护红线22.7平方公里,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线4.05万亩,划定193.9平方公里城镇开发边界,为城市新一轮发展腾挪出更多空间。

创新策源地建设持续深入。大走廊锚定国家科学中心核心承载区建设,持续聚力创新策源,推动全域科技创新发展。《规划》以环南湖、西湖大学、阿里(未来科技城)、青山湖、浙大、小和山、农林大创新圈为引领,按照创新链空间组织特征,配置布局策源平台、转化平台、产业平台和服务平台,以“七圈多平台”的产业空间体系,拓展创新策源双极、引导企业集群共进、推动产学研深度协作。

值得一提的是,大走廊划定了15.7平方公里的策源功能保障线,作为重大科技设施和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的战略保障空间,匹配未来发展。

产业空间布局更加多元复合。围绕以数字科技、生命健康、高端装备产业集群为核心的产业体系,大走廊将重点建设四类产业功能区,总面积达76.7平方公里。包括以数字经济和生命健康产业集群为核心载体的引领性创新平台,推动工业用地集聚提质的高能级智造基地,保障创新圈就近转化的中试转化园区,引导商务与科技服务功能集聚的科技服务平台。

此外,《规划》着眼于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的建设,在大走廊原有“一带三城多镇”空间布局的基础上,向南北两翼拓展,南翼联动西湖片区、高新区片区和富阳片区,北翼联动余杭片区、临平片区和德清片区,全面对接上海的高端资源,强化与南京、合肥等地的合作,推动全省乃至更大范围内的创新转型与产业升级,并通过探索“大走廊创新策源+省域制造转化”的合作模式,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在风景中创新 在创新中发展 回应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事实上,《规划》之下的大走廊,不仅是一座充满现代气息的城市,更是兼具“科技力”与“烟火气”、融合生态底蕴与都市魅力的独特存在。

根据《规划》,大走廊将依托西溪湿地、五常水乡、和睦水乡、南湖、苕溪、青山湖等自然生态优势,规划建设50平方公里湿地湖链标志性生态工程,贯通126公里湿地湖链风景路,形成“湿地湖链—湖链特色公园—片区公园—社区公园”四级开放空间体系。

这将是一片串联起自然、人文,并延展至生活、工作空间的生态廊道。绿色生态与城市界面的耦合,让大走廊“在风景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成为现实。

此外,《规划》还着眼于提高群众生活品质,从年轻化、高知化、国际化人群特点及需求出发,以社区生活圈为基本单元,打造绿色智慧的基础设施系统,在住房供应、基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设施、体育设施、为老设施、福利设施等方面提供全面保障。预计至2035年,大走廊将新增学校约80所,建设2个高水平国际运动平台、2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设施集聚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不少于3平方米,并规划新增10所医疗设施,其中包括至少2家三甲医院。

在交通建设方面,大走廊将加强交通链接,构建高速路网和城市道路系统,织密“快线+普线+中运量”的轨道交通系统,真正实现“15分钟进入高速网、25分钟到达主城区、1小时通达全城”,并依托杭州西站辐射全国。

据了解,接下来大走廊将创新规划统筹机制、要素保障机制以及区域国土空间数字化治理手段,全面落实《规划》内容,开启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