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树上种“仙草” 让“荒山”变青山

三代人走出乡村振兴“致富路”

2024-10-04

记者 于佳

正值国庆节假期,在建德市莲花镇齐平村九仙园石斛基地,来自上海、江苏等地的上百名游客慕名而来,一睹石斛风采。

走进智能大棚,一树树石斛的绿意,伴着淡淡的青草香气迎面而来,金钗石斛、球花石斛、流苏石斛、报春石斛、紫皮石斛……近百种石斛,让人大开眼界。

人群中,许建茹拿着扩音喇叭,正在热情讲解。她身着一套灰色真丝套装,脚上一双白色中跟凉鞋,略施粉黛,神采奕奕。

“大家现在看到的石斛,只是我们铁皮石斛种植园的一部分,种植园后山上还有上百亩的石斛种植基地,这里原本是荒山,更没有路……”

许建茹和她的家人、和她全村的乡亲,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一步步、一年年,修筑了一条踏踏实实的绿色共富路。

2022年,许建茹家庭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

父辈的致富经:宁愿自己吃亏,也绝不让他人受损

许建茹,建德市莲花镇齐平村人。

1987年,当多数人对养殖业还持观望态度,许建茹的父亲许奇峰成了莲花镇养殖第一人,自己造起了鸡舍,用500只小鸡赚来22000元。

“我老爸头脑很灵活,喜欢搞经营,他总说,人活一辈子,一切以销售为主。”许建茹说:“我爸说的‘销售’,也包括和人打交道。最后还是看人品诚信,宁愿自己吃亏,也绝不让他人受损。”

1989年,许建茹结婚了,丈夫陈先军是名退伍军人。

许建茹在娘家学了养鸡经验,结婚后,夫妻俩也一起搞起了养殖,那年年底,许建茹和丈夫靠养300只小鸡赚了8900元。

到2014年,许建茹家已经养了35000多只小鸡,有四五栋鸡舍。父亲许奇峰的养殖规模更大,还跑到隔壁村子去盖鸡舍。从孵小鸡到卖饲料,再到收鸡蛋、回收老鸡,莲花镇的养鸡产业已发展为一条龙服务。

当时莲花镇常住人口有1万多人,镇上有360万只鸡,平均下来,每人都有300多只鸡,此外,镇上还养了3万多头猪。

莲花镇的经济好起来了,盖起了很多洋房,马路上跑着私家车,路两旁都是小吃店,可是由于村子里养殖产业过于庞大,环境远远不如从前。

莲花镇里流淌着莲花溪,莲花溪连着新安江,新安江水与兰江汇集流向富春江,富春江是钱塘江上游的一段……水与水,就像人与人一样,相生相连。

2013年底,浙江省吹响了“五水共治”的号角,许建茹家庭率先响应政府号召,决定带头退养转型。

拆鸡舍,如“壮士断腕”。

许建茹始终记得那天,“当我的鸡舍轰然倒塌的一刹那,我的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我知道我一直赖以生存的养殖业走到了尽头,后来建德市电视台经常重复播放拆我鸡舍的场景,为的是让更多养殖户转型。”

夫妻俩的致富经:不服输,走一步问一步

其实,许建茹和丈夫老陈很早就考虑过,如果不养鸡该做些什么。

2002年年末,朋友送给许建茹几个薄壳山核桃。她第一次吃到这种坚果,感觉味道不错。听说薄壳山核桃在市场上每公斤60元,每棵树每年可以生产25公斤左右。

许建茹激动得睡不着觉,和老陈商量,想订3000株薄壳山核桃苗。

建德市林业局听说莲花镇有个大户,胆子大,一次敢订3000株直生苗,马上联系许建茹,提醒她:“山朝东朝西不知道,土壤深浅不知道,酸性碱性也不知道,在建德种薄壳山核桃,成功的并不多。”

林业局的技术员来莲花镇测土配方。他告诉许建茹,种是可以,但种下去得等上好几年才结果。

许建茹和老陈还是决定种。把村里荒芜的石灰山租下来,开始修路、接水管、拉电。

许建茹和老陈种下的威斯顿碧根果和马罕碧根果,等到2006年7月,真的开始结果了,但长到花生米颗粒大小时,就全落掉了。

浙江农林大学的教授、山核桃专家黄坚钦带了10个研究生来到许建茹家的种植区,打地铺住在山上,天不亮就起来看山核桃,研究花粉的变化,后来得出结论,这两个品种是近亲,花期不遇,雄花谢了,雌花都还没有开,或者雌花谢了,雄花还没开。

于是,夫妻俩又花了大量的时间去了解薄壳山核桃的特性,用四五年的时间重新嫁接新的品种,开始人工授粉。2008年,终于开花了。

老陈对许建茹说:“十年树木,百年成林,不要心急。”许建茹也安慰老陈:“黄坚钦教授对我说过,你们家能养好鸡,种山核桃也能丰山的!”

全村人的致富经:你大胆走!我们相信你!

2006年,莲花镇上的领导找到许建茹和老陈,动员他们种石斛。

“我们都没听说过石斛,‘斛’字怎么念都不知道,但是,镇上领导考虑的是,如果要保护好绿水青山,必须要找一个同样致富的产业代替养殖业。”

许建茹和老陈在镇上率先种下10万棵石斛苗,搭了四个大棚。浙江农林大学教授斯金平时常来大棚指导,成活率达标。

2007年,莲花镇决定扩大石斛种植面积,采取村民合作社的形式,签了36亩的土地,集资138万元,集体投票,许建茹被选为总经理。

2009年,除夕夜的一场大雪,压垮了80%的石斛种植大棚。许建茹一家一夜未合眼,正月初一,又赶忙联系钢架厂,抓紧抢修。

莲花镇政府工作人员也赶来现场,“大棚倒了,许建茹一家没有倒,不抱怨,先自救,再抢修,尽最大努力恢复种植。”

许建茹说,“我是没空抱怨。这不是我一个人的石斛,是大家转型致富的希望。”

2011年,老陈和许建茹决定在山核桃种植区再开两个棚,种石斛。

两个棚搭好,当时的建德市林业局副局长叶建新找到许建茹,鼓励她,这是个好思路,可以在山核桃树上接“仙草”。

于是,许建茹和老陈在山上高高低低搭起二十几个大棚。

在这近乎野生的生长环境,大棚育苗3年,移栽到山上,与山核桃树绑在一起,再慢慢生长至少5年,直至最优状态。

2016年,经过产业结构调整转型,莲花镇的绿水青山又有了昔日的风采,许建茹所经营的铁皮石斛种植基地也渐渐成熟。

2023年,许建茹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又建起了九仙园石斛种植参观基地,常年解决60-80人剩余农村中老年劳动力再就业,每人每年增收4万-6万元。

许建茹的九仙石斛园,也被评为“全国巾帼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她本人也连续获得“浙江省巾帼建功标兵”“全国乡村振兴领军人物”等光荣称号。

“90后”的致富经:合作大于竞争

许建茹一家将自己的青春和勤劳献给了家乡。许建茹的儿子陈世豪接力后,追求创新的脚步一直都没有停过。

陈世豪1990年出生,财务管理专业毕业。大学毕业时,班主任说在杭州有一个很好的工作机会。陈世豪说,我要回家去帮忙了,老爸老妈太辛苦了。

许建茹经常提醒儿子,从养鸡到种薄壳山核桃,再到种铁皮石斛,一步一步走过来,没有哪一步是虚的,你也要如此。

陈世豪目前负责产品的研发,一面在研究石斛牙膏、石斛面膜、石斛皂的产品成熟度,一面也在学习中草药知识,想做一种让小朋友也喜欢的石斛饮品。陈世豪说:“农业产品竞争,科技力量仍是核心竞争力。”

许建茹也在向儿子学习,“他总是提醒我,我们做这个产业,要欢迎别人一起参与,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合作大于竞争。合作共赢不仅适用于宏观上的世界经济,在提振农村经济发展时,同样适用。”

如今,年过半百的许建茹依然勤勤恳恳地走在创业致富路上,她说:“我的前半生,一直在创业,在转型,如果说,我有一点比其他人幸运,那就是我从来都不是孤军奋战,我的家永远给我最坚实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