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侃
1
国庆前夕,适逢中秋。依着往年的惯例,我沿钱塘江西行,跨上盐官附近的江堤,等待滔滔大潮的来临。巨澜将至,江面似乎陡然开阔了许多,白色的燕鸥不时朝低空俯冲,而几条船筏仍在江上游弋。早已聚集在江堤上的人们掩不住兴奋神情,踮脚东望。昂立的潮头抵达之前,有好几秒彻底的静寂,仿佛大潮的前锋已扫去了芜杂的一切,天地之间变得澄净单纯。
拿任何形容词来描述横过眼前的大潮都是苍白无力的,它铺天盖地,它势不可挡,它雷霆万钧,它壮怀激烈。人们呼喊着,跳跃着,甚至沿着堤塘追逐潮头,江面上的船筏已跃过大潮,处之泰然。而我竟发现自己已双眼湿润,是感慨于“凌风添怒势,映日作虚明。若是吴胥魄,如何渡越兵”(宋·释文珦《钱塘江潮》)的历史回望,还是缘自“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宋苏轼《观浙江潮》)“钱塘怒涛天下无,谁将尺纸为新图”(宋·楼钥《题董亨道八景图》)的骄傲自豪、肃然起敬?
正如诗人艾青那句广为传诵的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多年来我会一次次来到盐官、萧山美女坝、九堡、九溪等观潮点,痴醉于钱塘江大潮带来的激昂,让观潮日成为一年中加注激情和勇气的特殊日子,是因为我对这条大江脾性的钦伏,因为对两岸地理地貌的熟稔,每个弯曲都是那么的充满诗意和力度,因为对这脉似属天上之水的崇仰和爱恋。
是的,对我所生活的这片土地,几乎每处褶皱、每个角落我都爱恋。如海的楼宇、无垠的旷野,湖光山色、亭台楼阁,烟火生活、宋韵传说……偶尔会遭遇不尽如人意之事,却割裂不了爱着这片土地的强劲纽带,如同孩子必然孕育于母亲,母亲永远是孩子心目中最美的。我站在紫阳山顶的江湖汇观亭,看太阳自江东升起从湖西落下;我蹲在良渚莫角山遗址的草地上,透过草下泥土试图嗅闻远古的醇香;我在京杭运河南端的桥畔听一段杭州小热昏;我乘坐摩托艇在千岛湖一座座岛屿间漫游……
无论身处何地,家乡始终是一个人心灵深处最特别的存在。“我的家乡陕西,就位于古丝绸之路的起点。站在这里,回首历史,我仿佛听到了山间回荡的声声驼铃,看到了大漠飘飞的袅袅孤烟。这一切,让我感到十分亲切。”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在哈萨克斯坦演讲时如是说。爱国,是对家乡的热爱,是对960万平方公里河山的热爱,是对发生在这片土地上所有绚烂、壮丽、丰饶、瑰奇事物的热爱。它是一种深植内心、融于血液的情怀。
2
杭州亚运会开幕式后的第一天,富春江支流北支江上,邹佳琪和邱秀萍两名年轻选手划动赛艇,以岸上的“富春山居图”为背景箭矢般掠过,斩获了赛艇女子轻量级双人双桨金牌,这也是中国代表团连续第六次获得亚运会首金。而在开幕式上与“数字火炬手”共同点燃亚运会主火炬的泳将汪顺霸气十足,第二天就打破男子200米个人混合泳亚洲纪录,拿下冠军。
握紧拳头,摆在胸前,仰视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听义勇军进行曲在场馆里回荡,血脉偾张过后占据全身的是成功的荣耀。把金牌献给祖国,为国家荣誉而战,这是一名中国运动员的事业巅峰,也是他实现使命、履行责任的庄严时刻。
明代民族英雄于谦有言:“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立春日感怀》)爱国,往往是一种自觉的承诺、主动的义务,无需刻意张扬和无端拔高。自觉遵纪守法,敢于急公好义;热心公益事业,参与志愿服务;保护公共设施,爱护一草一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四方来宾展示杭州人文历史的厚重;虚心学习,勤勉工作,为家乡发展添上自己一份力……都在体现对社会和国家的责任和关爱,都是真挚的爱国之举。
杭州技师学院教师杨金龙,以精湛的技术荣获世界技能大赛汽车喷漆项目冠军,实现了中国在该项技能大赛上金牌零的突破;萧山区瓜沥镇解放村村民宣丙水、李彩英夫妇40多年义务照顾智障邻居,每天提供一日三餐;国网杭州供电公司一线供电班长史文斌,用16万余次的抢修服务和9万余次志愿服务,创下了连续42年零投诉、零违章及客户满意率100%的骄人业绩……从晨曦初照的田间地头,到灯火阑珊的城市街巷,每一个平凡的岗位上,都有“了不起的你我”,汇成时代的最强音。
前不久我登门拜访一位杭州教育界宿耆,已届九旬的他孜孜矻矻地撰写教育理论专著,每个字都是在老花镜和放大镜的双重调节下抠出来的。老人说估计自己还有三至五年的有效生存期,倘若每天写出上千字,三到五年就能把一生积累的教育经验诉诸纸面,供后人参考。他说自己人生中最后一件事,是捐出所有积蓄,连同此书的稿费,设立一项励志奖学金,奖掖在教学岗位上获得出色成绩的本校毕业生,为社会出力。
在这个广袤的国度里,每一位默默耕耘但了不起的普通人,都是构建起这个了不起的时代的坚定砖石。
3
“1984年,我上了小学,在四宜路和清波街的路口,叫清波小学。一个月后,国庆节来了。10月1日,在西湖上举行了盛大的联欢活动,吴山脚下几乎所有人家都去柳浪闻莺的大草坪观看。夜晚,画舫在湖面移动,湖中的水上舞台有演员们载歌载舞,夜空绽放着礼花。这是我第一次参加这样大型的庆典活动。”这段句子出自一篇题为《我的故乡了不起》的征文,描述了一幅八十年代杭城欢度国庆的热闹场景,栩栩如生,似在眼前。
“从‘旧村坊’到‘新社区’,从农民变市民,从地里刨食到拿退休工资,日子赛过城里人,这一变化是谁也想不到的。用一句时髦的话来说,就叫‘蝶变’;而我本人从家里装上‘电灯泡’出生的那一刻起,62年,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破茧成蝶’了。”这一篇《亲历蝶变》同样来自由市文联、市作协和杭州日报联合发起的“了不起的你,了不起的我”——新中国成立75周年群众征文活动。62年人生中的几件大事,质朴的文字记录得绘声绘色。
创业40年,代步工具实现了4次升级;曾经的穷乡僻壤因有了出色的创业者,面貌大变;女店主引入家乡菜蔬,烧烤店顾客盈门;昔日需要几个日夜才能走完的路程,有了杭黄高铁,“嗖”的一声即已甩在身后……普通百姓用家常、亲切的叙述,描绘出对于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真切感受。
诗人舒婷在《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感叹:“祖国啊!/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是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祖国绝非一个渺茫的概念,而是一个现实的存在;热爱也并非夸张的口号,而是发自真心的赞美和祈愿,是修身齐家、报效桑梓、贡献社会的实际言行。
小时候看电影《上甘岭》,迷上了那首“一条大河波浪宽”的主题歌。郭兰英温柔英气的歌声粘在我的耳畔,可我一直未解其意:电影此处为什么不继续来一首铿锵雄壮的歌曲?后来我明白了,这是最可爱的人正在向母亲倾诉,倾诉思念,倾诉心愿——愿意为这片辽阔土地而歌泣、为那缕明媚风光而舍生忘死。旋律越是优美可亲,这份倾诉就越是珍贵,越会让人欲罢不能。
本版摄影 丁以婕